經/쿳따까 니까야

본생경本生經 第1篇 11 초백품超百品

空空 2024. 12. 11. 09:59

11 초백품超百品

101 초백본생담超百本生譚(菩薩=婆羅門)

 

百年耽瞑想 愚者超百人 一度解真相 智者遙不及

 

此本生譚 無論事端 文章及結語 皆與超千本生譚(第99)完全相同

只此處有耽瞑想之偈語 為唯一之相異

 

102 선채과점본생담鮮菜果店本生譚(菩薩=樹神)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優婆塞之鮮青菜果店所作之談話

彼為住舍衛城之優婆塞 彼販賣種種青菜根葉及瓢簞 冬瓜等物以度日

彼有一女 其女為一可愛之美人 德行俱備 無有罪污 但有一缺點 時時以笑顏向人

於此期間 有由家世相當而來欲得其女之人 其父自思:此女終須出嫁

但時時作笑顏向人 若其行為不善 嫁至他處 將污父母之顏

究竟此女為善行或惡行 且為一試觀之

 

某日 彼使女持籃籠 往森林採摘野菜 攜彼女同行

為作試探 故示情熾之狀 囁嚅甘言 以腕抱女 女突然哭泣云:父親!勿為越禮之事!水中不能出火 吾父不可為此事也

父:吾女!予之抱汝 惟思試探而已

觀汝之行為善行與否 吾女應與回答!

女:父親!誠如所言 予見男人 曾無一度之愛著焦思!

 

於是彼慰其女 攜歸家中 開慶禧之宴 嫁女於對方之家

然後彼欲禮佛 手執香水華鬘 往祇園精舍 向佛問候 獻上贈物 坐於一隅

佛言:汝甚久而前來!彼以前事 向佛奉申告之

於是佛言:汝優婆塞!汝女久遠以前即為德行俱備之人

汝之試女 非自今始 前生即已如是!佛應彼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 菩薩生為森林中之樹神

爾時於波羅奈一優婆塞住鮮菜果店 恰與今之所言事相同

 

彼為試探而抱其女 女泣而唱次之偈:

救苦我持盾 父何為淫行 林中我哭泣 持盾防暴行

 

於是父慰藉其女問曰:吾女!汝為處女耶?

女:父親!予實處女也!於是彼攜女歸家 聞慶祝之宴 嫁女與對方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四諦——說竟 此優婆塞得預流果——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父與女是今之父女 其後見此事之樹神即是我

 

103 구적본생담仇敵本生譚(菩薩=商人)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給孤獨長者所作之談話

彼往所領之村歸來時 途中遇有盜賊 彼云:予不能止於道中 須立即往舍衛城 於是急行驅牛歸至舍衛城

翌日 彼詣寺向佛語及此事 佛云:居士!前生之賢人於途中遇盜賊 亦不稍乞暇而歸自己之家

佛應長者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 菩薩為大富之商人

彼受招待往某村歸來時 途中遇有盜賊 彼不稍乞暇 至急急行歸至自己之家 飽餐美食 身臥華麗寢床之上而叫曰:

予得脫盜賊之手 得歸我家安樂之地!

 

彼於感激之餘 唱次之偈:

敵人出現時 賢者不留止 數夜與敵俱 必至有苦吃

 

菩薩於感激之餘 而唱此偈 彼積布施等善行 從其業報生於應生之所

 

<결분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波羅奈商人即是我

 

104 지우비구본생담知友比丘本生譚(菩薩=天子)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墮落比丘所作之談話

此於前之知友本生譚(第82)之中 既已述說 此者乃迦葉佛時代之事

 

<주분主分>

爾時墮入地獄 抬鐵車輪受責罰痛苦之一男子向菩薩問曰:尊師!予究造何罪 受此責罰?

菩薩云:汝造如是如是之罪!

 

為唱次之偈曰:

由四積至八 由八至十六 十六三十二 其欲倍增上

欲求不止者 車輪近身傍 能斷欲之人 車輪上空轉

 

如是菩薩自己昇往天界 墮獄之人於惡滅時 從其業報生於應生之所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墮落之比丘是知友比丘 天子即是我

 

105 약수본생담弱樹本生譚(菩薩=樹神)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畏怯之比丘所作之談話

彼為舍衛城某家之子 彼聞佛之說法而出家 非常恐懼死亡 無分晝夜

聞風之音聲 見枯樹之搖動 聞鳥獸之聲 皆感受死之威脅而大聲逃避

然彼並未思及自己何時亦必須死亡 若彼知自己不久將死

則對死不應有所恐怖 因彼對死之緣由未能瞑想 故只知對死亡恐怖 彼之畏死之事 為其他比丘等得知 某日集於法堂

開始議論:諸位法友 如是名之一比丘 為死之脅迫 彼畏怖死亡

吾等比丘皆應確信自己須死 而應對死之緣由加以瞑想耶?

爾時佛來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比丘等曰:實為如是之議論

佛呼彼比丘出而問曰:汝畏怖死亡為事實耶?

答曰:世尊!是為真實

佛云:汝等比丘!汝等勿怒此比丘之事 彼甚畏怖死亡 非自今始 前生亦即如是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 菩薩生為雪山之樹神 此時波羅奈王命飼象人調教王之寶象為不動之術

於是諸人將象縛於樁上 人手執鎗包圍 開始教象不動之術

象受不動之術 苦不堪言 破壞木樁 追逐諸人而自己逃入雪山之中 諸人不能捕彼而歸去

象在山中畏怖死亡 聞風之音身亦戰慄 恐懼死亡 彼思仍如繫於樁上受不動術時之狀 捨命逃避而徘徊山中

如是身心俱失其樂 恐懼戰慄而彷徨 樹神見彼 立於樹之繁蔭唱次之偈:

林中之弱樹 風打折不稀 汝象!汝如是恐懼 瘦瘠果無疑

 

樹神對彼為如是激勵之語 彼此後不再恐懼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四諦——說四諦竟 彼比丘得頂流果——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象是此比丘 樹神即是我

 

106 조병녀본생담釣瓶女本生譚(菩薩=仙人)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為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某肥女之誘惑所作之談話

此一故事在第十三篇之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第477)中將再述說

佛向此比丘問曰:汝比丘!汝真焦思耶?

比丘答:世尊!是為真實!

佛繼問曰:汝心寄於何人?

比丘曰:為一肥女!

於是佛言:比丘!汝迷之彼女 乃為一惡人

前生亦因彼之慾而破戒 汝畏怯彷徨而無所依 幸遇賢人 得入幸福之生活!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所起之事 於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將再述說

爾時菩薩於黃昏傍晚攜果物歸來仙居 開戶向其子小苦行者云:愛子!汝平日皆運薪持飲食來 為我起火

而今日一事亦不為 坐於其處 只行嘆氣 究為何故耶?

子:父親!父親出外拾取果實 不在期間 一女人前來 誘予與之一同攜行 然予思向父乞暇而後前往 故未成行

然彼女於如是如是之處待予 予思別父前往!菩薩知不能阻止

向彼子云:愛子!汝往 然彼女若思欲食魚肉 酥油及鹽等物

彼女云:為我取此來 為我取彼來!使汝將疲於奔命 爾時汝可思起予之住居 逃歸此處

菩薩許彼前往 彼與其女共入人里 往其住宅 一有所欲 即命令云:汝持肉來 汝持魚來!如是有所欲者 皆使之持來

彼思:彼女欲以我為其奴隸僕役 終日驅使!於是遁歸彼父之前 向父問候而立

 

唱次之偈:

我本幸福生 女如苦釣瓶 美名為我妻 實為隱盜人 肉魚向我取 油鹽求不止

 

菩薩安慰其子云:愛子!汝於此處修習慈悲!菩薩為彼談四梵住 語徧處定

其後不久 彼得神通與等至 修習梵住 與父同生梵天界中

 

<결분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 說明四諦——說竟,彼比 得預流果——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肥女是今之肥女 小苦行者是煩惱之比丘 父親即是我

 

107 투척술본생담投擲術本生譚(菩薩=大臣)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擊落白鳥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

彼為住舍衛城之良家子 以投礫石之術而入法堂

某日聞法歸依佛教 遂出家受具足戒 然彼不好學問 不勝德行

某日 彼為水浴伴一青年比丘往阿致羅筏底河 彼立於河壩之上

恰於此時 有純白之兩隻白鳥於空中飛舞 彼向青年比丘云:予以礫石擊後方白鳥之眼 使落於足下

青年比丘:何以欲擊落之耶?汝能擊落之耶?

比丘:且為少待!予由其一眼貫穿他眼 擊落一觀!

青年比丘:汝意云何?君為愚昧之言也!

比丘:汝為何言?若然 請試目一觀!

彼拾起一之三角石 撮於指上 向白鳥之方 投擲而出 石出咻咻之音

白鳥思知危險將起 止而聳耳以聞其音 其間不能容髮 彼取一圓石 巧妙投擊止住迴旋眺望白鳥之眼

石由一眼貫穿至他眼 白鳥出大鳴聲 恰即落於彼等之足下

比丘等歸來 對彼非難云:汝實為不德之事!

攜彼來佛之側曰:世尊!彼實為如是之事!於是佛譴責此一比丘

佛云:汝等比丘!彼勝此術 非自今始 前生即亦殊勝!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 菩薩為彼之大臣

爾時 王之司祭為一大多言多辯者 彼一旦開言 他人皆無插口之處

國王自思:何人能封閉彼之長話 終無此人出世耶?王為尋求此等之人而巡行各處

 

爾時在波羅奈之都有一跛者 熟練投擲礫石之術

市中之兒童以車載彼 拉曳至波羅奈城門之下 攜彼至一蒼鬱大榕樹之下 圍繞彼前 與以小錢 作象形

馬形等等模型 然後彼以投擲礫石之術 使榕樹之葉現種種之形 於是所有之葉穿破 多呈孔狀

彼時適值王往御苑途中 通過彼處 群兒見王 為恐怖所襲 紛紛逃散 只有跛者留於其處

王近榕樹之根前 王乘原車之上 見樹之蔭影稀疏 王抬頭觀望 見所有之葉破洞 問曰:此人所為?

從者:大王!彼跛足之男子所為

國王自思:予藉此男子之力 可以封閉婆羅門之長語

王問:彼跛者住於何處?

從者探索樹間而告曰:大王!彼在此處!

王召彼出 使從者遠離 問彼曰:予側有一多口之婆羅門 汝能使彼沈默耶?

跛者:以一那利(量)之山羊糞即足矣

 

於是王伴跛者至王宮 使坐於幕後 幕穿一穴 其穴相對為婆羅門之說席 於跛者之側 置一那利乾山羊糞

至伺候之時而來之婆羅門 使彼就席 開始談話 婆羅門與王開始談話 他人並不插嘴

爾時跛者由幕穴連續向彼口中投入山羊之糞 宛如蠅飛 悉數落入彼之喉中

婆羅門對每次飛來之糞 如飲一那利之油而囫圇吞下 最後糞亦完全告罄

而一那利之山羊糞入彼胃中已成一阿羅迦(升)之量

 

王知山羊糞已盡 向婆羅門云:尊師!貴君因多口 已吞一那利量之山羊糞 而不稍留意

爾後已不能消化 請飲稗米與水 取除其糞 以恢復健康

 

其後此婆羅門亦封閉其口 縱被問話 亦緊守不言之行

王云:予之耳得消靜 完全為彼跛者之福蔭 於是收四方四村之十萬金與跛者

菩薩往王側云:大王!賢人於世間須修得學藝 彼跛者只依投擲之藝術 即贏得如是之成功!

 

於是唱次之偈:

術實應可讚 如是即如是 試觀!跛者善投擲 贏得四村邑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跛者是此比丘 國王是阿難 賢大臣即是我

 

108 전사녀본생담田舍女本生譚(菩薩=大臣)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毘舍離附近大林中之重閣講堂時 對一離車族王所作之談話

敬虔而又信仰心厚之離車王 彼設大布施會於自邸招待佛為首之比丘僧團;

然彼夫人之肢體 特別肥胖 外形如同腫脹 身體污垢

佛食事完畢 述禮歸寺 與比丘等訓誡後 退居香室

比丘等於法堂中開始談話:諸位法友!

我等不欲云離車王夫人之醜態 肢體肥胖臃腫 身軀污穢不堪 國王與彼女同居能滿足否?

 

佛適出來彼處問曰:汝等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比丘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語

佛云: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 前生王與肥女同棲 即已滿足!佛應彼等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 菩薩為彼之大臣 爾時 一身體肥胖之田舍農村之女被遣入都

彼來至御苑附近之所 恰巧為便急所催 身著下衣蔽體而行便 用後足立即起立

恰於此時 王由窗向外眺望御苑 見此女而自思:

彼女於此御苑內行便 全不顧慮羞恥與危險 以下衣蔽身而行便 便後立即起立 彼女確甚健康

如彼女對家事必甚清潔 清潔之家所生之子 亦必純潔而有德 予將以彼為第一夫人!

於是首先確知彼女非為他人之妻 於是迎彼女為第一夫人 其後彼女受王寵愛 不久生下一子 此子後為轉輪聖王

菩薩見彼女之出人頭地 向王告如此之語:大王!學有價值之學術 此無不學之理由 何故此有大福運之女人

行便不顧羞恥與危險 只以下衣蔽體 遂即能如是出人頭地!

 

於是彼對應學習有價值者之性質 唱次之偈:

應學大應學 雖為頑固者 便巧異鄉女 受王之寵愛

 

如是大薩埵(菩薩)對有學習價值之功德所作之談話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夫婦是今之夫婦 賢大臣即是我

 

109 분과자본생담粉菓子本生譚(菩薩=樹神)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舍衛城時 對極貧之人所作之談話

佛在舍衛城時 有時只一家以佛為首供養僧團 有時則三四軒一同供養

有時則若干人集會供養 有時則市街一同供養 有時則城中全部施行供養

而此時則為街市內一同供養 於是對以佛為首之僧團施與米飯 捧獻菓子

爾時町內一人非常貧乏 每日住為傭工 彼自思惟:予不能捧獻米飯 予可捧獻粉菓

於是以細滑赤薯之粉加水為丸 包以阿拘草葉 於熱灰中燒熟 持於佛前 捧獻而立

而當彼聞及向佛獻菓之一語時 彼立即率先前進 將其粉菓入於佛之鉢中 佛不取他人捧獻之菓 惟取彼之米菓食之

於是等正覺者(佛)食極貧者所獻之粗粉菓而無嫌顏之話 傳遍城內

國王大臣乃至門衛 皆集來向佛禮拜 而近於極貧者之前云:

請受取食物!今進贈與二百金!請受取五百金 而請許我等分汝功德!

於是彼云:此須問佛方可!彼往佛前 說明此事

佛言:受得施物 應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 於是彼始接受所施之物

原思出兩倍之人 今有出四倍者 出八倍者 彼於短時間內獲得九千萬金

佛向彼等述禮後歸寺 就比丘等應行禁止之事 說善逝之教 退居香室

王於黃昏 召見貧者 與以出納官之地位

比丘等於法堂開始談話:汝等法友!佛食極貧者捧獻之粗粉菓 如食甘露而無嫌顏

而彼極貧者得多數之施物 且得出納官之地位 為大出人頭地者!

佛適來彼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答曰:實為如是之語!

佛言:汝等比丘!予食彼之粗粉菓而不厭 非自今始 前生為樹神時 亦有食之

爾時彼亦因予而為出納官 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 菩薩為蓖麻樹之樹神

當時 村中諸人祭神 某時 來集之諸人 向各自所祭之樹神 供獻供物

爾時一貧乏之人見諸人禮拜樹神 彼亦向一蓖麻樹禮拜

其他諸人向各各之樹神持來種種之華鬘 薰香塗香 嚼食噉食 彼則持來粗粉之菓及滿盛入於椰子器物中之水

彼立於蓖麻樹之側自思:諸神皆食天界之嚼食 予供之神亦將不食此粗粉之菓

今如此無有供菓將如之何?予將自身食之

彼即行歸去 爾時菩薩立於樹幹繁密葉中云:喂!汝貧者!

若汝為一長者 汝將以如蜜之嚼食饗我 然汝貧乏 如不食汝粉菓 將無可食之物 汝勿將供我之物持去!

 

於是唱次之偈:

人間之食物 亦同神食物 持來粉菓子 勿奪我之分

 

彼回返拜見菩薩 供此粉菓之供物

於是菩薩食彼食物後問曰:汝拜我有何目的?

彼云:予甚貧困,思藉貴神之力 使我脫離貧困之境遇 故而禮拜!

菩薩:喂!汝貧者!汝勿憂思 汝今供養知恩深惠者

於此蓖麻樹之四周 有諸多寶瓶並列 頸頸相接 汝向王奉告 以車運出 積於御苑之中 王心滿足 將任汝為出納官!

菩薩語畢消失其姿 此貧者如命而行 王與彼出納官之地位 如是彼依菩薩之助 大出人頭地 從其業報生於應生之所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貧者是今之貧者 蓖麻樹之樹神即是我

 

110 전총괄문全總括問

此全括總問 於其各點 在隧道本生譚(第546)中 應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