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쿳따까 니까야

본생경本生經 第3篇 29 정중품正中品

空空 2024. 12. 12. 06:27

29 정중품正中品

281 정중본생담正中本生譚(菩薩=行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舍利弗長老及耶輸陀羅長老尼與菴羅果汁所作之談話

即正等覺者於毘舍離之重閣講堂轉勝法輪時 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率五百釋迦族之女相伴而來 請佛許可懇願出家入團

爾後此五百之比丘尼受難陀迦之教誨 得阿羅漢果

又佛在舍衛城近郊時 羅睺羅之母夫人自思:予夫出家至一切智者之位 予子亦出家同住於彼之近側

予於家內 何所作為?予亦出家往舍衛城 與正等覺者及予子可不斷望看生活

於是往比丘尼之草庵出家 與阿闍梨及和尚俱 同往舍衛城

見佛與愛子後 住居於某尼寺 羅睺羅沙彌前往面見其母

 

某日 長老尼罹患腹痛 於愛子來訪時 不能外出與彼會面 由他人出而宣告不快之旨

彼往母處問曰:我母有何需要?

母云:愛子!予居家時 飲譊砂糖之菴羅汁可以寧靜腹痛

然今為巡迴托鉢生活 由何處得?

沙彌云:予將得之持來 於是離去

 

此具壽(羅睺羅)之和尚為法將舍利弗 阿闍梨為大目犍連 叔父為阿難 父為正等覺者 彼實為一大幸運兒

雖然如此 彼不往他人之前 只往和尚之前敬禮 作悲顏停立其側 爾時舍利弗長老向彼曰:羅睺羅!何故作悲顏耶?

羅睺羅:我母為腹痛所惱

舍利弗:彼女何所需要?

羅睺羅:飲澆以砂糖之菴羅汁 可以快癒

舍利弗:善哉!予為得來 汝勿憂心

 

翌日 舍利弗伴羅睺羅入舍衛城 使沙彌坐於待客室中 己則進入王室

拘薩羅王勸請長老入座 恰於此一剎那 花園之衛士持來一籠結實累累 純熟甘味之菴羅果

王剝菴羅之皮澆以砂糖 親自壓碎 充實於長老鉢中

長老由玉座往待客間 付與沙彌云:速持奉汝母 彼持往奉獻 長老尼食畢 同時腹痛寧靜

 

於是王亦遣人謂曰:長老坐於此處未食菴羅之汁 汝往察看 究竟與他人與否?

使者隨長老而往 得知此事 還來報王

王思:若佛營家庭生活 佛為轉輪王 羅睺羅沙彌為其寶皇太子 長老尼成其寶後宮 一切世界之支配權為彼等之物

我等亦應須奉仕彼等而生活

今彼出家 住於我等近處之際 如惜物力 實為不適 自此以後 彼為長老尼不斷贈與菴羅果汁

 

長老與耶輸多羅長老尼菴羅果汁之事 普遍為比丘之僧伽所知 某日 集於法堂 開始議論:

諸位法友!舍利弗長老與耶輸多羅長老尼菴羅果汁 甚為滿足

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比丘云:如是如是

佛言:汝等比丘!舍利弗與羅睺羅之母菴羅果汁 甚為滿足 非自今始 前生亦為如是 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迦尸村某婆羅門家 達成年時 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 居家為家庭生活

父母死後 入仙人出家之道 於雪山地方獲得諸種神通及定力 為諸仙人之群圍繞 為一群之師

經長時之後 為得鹹味及酸味 由山嶽地方降下 遊行到著波羅奈 在花園之中住宿

 

但因仙人之群戒德光耀 震動帝釋之宮殿 帝釋熟思 知其原因:

予須荒廢此苦行者之住所 如此則彼等之住所破壞 於混亂之中 不斷放浪於各處 不能得心之平靜 如是則我如意得安

究應用何方法?彼思種種方法之時 此一方法浮現 彼思:中夜警戒過後 予入王第一夫人寢室 停於虛空 予告彼女云:

貴婦人 若汝得食正中一菴羅果之實 汝將能得轉輪王之兒

王由夫人聞得此話 必為求菴羅果之實 遣使至果樹園

爾時予使菴羅果消失 於是告王果樹園中無菴羅之實 王問:是誰食之?苦行者等食之

王聞此必將鞭笞追放苦行者出園 如是使彼等煩惱

 

於是彼於中夜警戒過後 入寢室立於空中 彼自身顯現天王之姿 向彼女交談 說第一第二之偈:

 

正中有樹 食天果實

懷妊之女 生轉輪王

 

貴婦人!

汝為王妃 受夫君寵

王將齎汝 正中之果

 

如是帝釋向夫人說此二偈 並諭彼女曰:貴女勿懈 不可猶豫 明朝可告知大王 帝釋於是歸還住所

 

翌日 彼女偽裝臥病 並示意於侍女等

王高張白色天幕 坐於獅子座上 觀賞舞蹈 但不見王妃 王問侍女:妃在何處?夫人臥病

王往夫人處 坐於臥榻之側 撫其背而問曰:吾愛!汝何病?

妃:大王!予無他病 予思食物

王:欲思何物?吾愛!

妃:正中菴羅之實 予君!

王:正中菴羅之實在於何處?

妃:予君!正中菴羅之實 予亦不知 然予得此果實則有生命 如不能得 則無生命

王:予將持來 汝勿憂心

 

王慰妃後起立 坐玉座呼集大臣等 王問:妃欲願得正中菴羅之果 如何可得?

大王!二菴羅中間之菴羅 即為正中之菴羅 可遣人往果樹園持來正中之菴羅 捧獻於夫人

王云:甚善!如此之菴羅持來 遣人赴果樹園中

帝釋依己之威力 如已食之狀 由果樹園消滅一切菴羅果實

諸人前來果樹園中 搜尋各處巡迴幾徧 不能得一菴羅 歸來向王報告果樹園中無一菴羅之事

王:誰食菴羅?

使者:苦行者等 大王!

王:鞭笞行者等由園中趕出

諸人:善哉!承諾王命予以追趕

 

帝釋之企圖成功 王妃則不斷臥床欲得菴羅果實 王則不知何術 集大臣與婆羅門

王問:正中之菴羅之事 汝等知之耶?

婆羅門等:大王!正中之菴羅 乃天人等之食物 我等聞傳言在雪山之黃金窟中

王:誰能持此菴羅歸來?

婆羅門:彼處非人所能往 可遣一鸚鵡之子是為良策

 

此時王宮有一鸚鵡之子 身體大如王子等車輪之轂 力強賢明 巧於策略

王伴彼來曰:可愛之鸚鵡!

予多施汝恩惠:住汝黃金之籠 以金色之皿 飼汝熬甘味之穀物 飲汝砂糖之水 汝亦須為我等勉為一事

鸚鵡:吾王!請下命令

王:可愛之鸚鵡!

王妃欲望正中之菴羅 然彼菴羅在雪山之黃金窟中 彼為諸神之食物 人不能往其處 因此 汝可持其實歸來

鸚鵡:善哉 大王!予將持歸

 

於是王對彼以金色燦爛之皿 饗以熬甘味之穀物 飲以砂糖之水

煮煉百次之胡麻油塗其翼下 兩手取之 立於窗際 放之於天空

彼表忠誠於王 飛揚於天空 起離人界 往於住雪山第一山洞鸚鵡之處尋問:正中之菴羅 在於何處?教予彼之場所

彼等:我等不知 第二山洞之鸚鵡容或知之

彼由彼等聞之 由其處飛赴第二之山洞 如是連訪第三 第四第五 第六之山洞 彼處之鸚鵡亦均謂:

我等不知 第七山洞之鸚鵡 容或知之

彼往其處尋問:正中之菴羅在於何處?

彼等:如是如是之處 位於黃金山洞中

鸚鵡:予為彼之果實而來 請導予往其處 而由其處得出果實

 

彼等:此為毘沙門大王之食物 不可能接近至其處 全樹由根以七層銅網作牆 一千億之鳩槃荼羅剎守衛

如為彼等發現 即無生命 一劫之間火在續燃 如無間地獄之狀 汝勿起往彼處之欲望

鸚鵡:若汝等不往 請對予說明場所

彼等:汝可通過如是如是之處前往

 

依其說明 充分探求其路 往彼場所 晝間隱滅己姿 午夜警戒過後

羅剎等陷於深眠之時 彼向近於正中之菴羅前進 由樹根之處 開始攀登

而銅網鳴聲大作 羅剎等驚醒 見小鸚鵡:此概為菴羅盜者 與以拘捕 眾議紛紛 如何處置

一人曰:投入口中嚥下

他之一人云:以手揑碎散酒為粉

又他之一人云:分割為二 燒於餘燼之上食之

彼聞彼等評議處置之法 毫不恐怖 告彼等羅剎云:汝羅剎等!汝等為誰之臣下?毘沙門大王之臣下

彼云:汝等為一王之臣下 予亦為一王之臣下 波羅奈王遣予為正中之菴羅而來 予彼時實已將予之生命捧獻與王

實則為父母為主君捨生命者 無論何人 皆生天界 是故予亦由此鳥獸生活解放而將生於天界 於是說第三偈:

 

為主棄自己 盡命之英雄

彼得如何位 我亦與之同

 

彼依如是之偈為彼等說法

彼等聞法 乃甚滿足 皆云:此乃適法者 不能殺之 放彼歸去

於是放開鸚鵡曰:汝小鸚鵡!汝被解放 由我等之手安全飛去

鸚鵡:予前來訪問 勿使空虛而歸 請與一菴羅之實

羅剎:小鸚鵡!與汝一果實 並非我等之負擔 但此樹之果實附有記號而保存 一果實如不符合 我等即無生命

何以故?毘沙門王如一怒睨視 投入燒鍋 千人之鳩槃荼鬼破碎散亂如胡麻之狀 是故不能與汝 然可教汝得處

鸚鵡:可向何人求得?予之目的乃為果實 請教予得處

羅剎:在此金山脈中有一拜火苦行者名光味 住於金得草庵

彼為毘沙門王之寵臣 毘沙門王不斷贈彼以四果實 可往彼處求之

 

彼首肯贊成:甚善!即訪問至苦行者前 敬禮坐於一方

於是苦行者問:由何處來?

鸚鵡:由波羅奈王處

苦行者:為何而來?

鸚鵡:主上!我等之王妃欲望純熟正中之菴羅 為此而來 然羅剎不自予我 遣來主上之前

苦行者:若然汝坐 與汝

毘沙門王贈彼四果 於是行者食二果 以一與小鸚鵡為食物

於食畢之時 用細絲線將一果實繫於鸚鵡之頸上云:汝去 於是遣小鸚鵡行

彼運此果 往奉王妃 彼女食果 滿足欲望 雖然彼女並未生子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王妃是羅睺羅之母 鸚鵡是羅睺羅 與熟菴羅果之苦行者是舍利弗 住果樹園之行者實即是我

 

282 선인본생담善人本生譚(菩薩=王)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拘薩羅國王之大臣所作之談話

彼為王之大輔佐官 處理一切之事務 王謂:此乃予之大輔佐官 對彼大加優遇

其他之人 不堪忍耐 向王進讒言 對彼中傷 王信彼等之言 不加訊問 對此有德無邪心之彼 以鎖束縛 投入獄舍

彼於其處 單獨居住 依具足戒 體得心之統一 成為心之統一者後 確認轉變有為 得須陀洹果

 

爾後王知為無實之罪 使解除鎖之束縛 較以前更增大優遇 然彼云:予將拜佛

持諸多之香料與花環等來至精舍 禮拜供養如來 坐於一方

佛對彼親密應接兩言曰:我等已聞卿起禍

大臣:世尊!有之 然予因禍而得福 坐牢獄而得須陀洹果

佛云:優婆塞!轉禍為福 實不只卿 昔之諸賢者亦由己之禍而成福 佛應彼之求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彼第一夫人之胎 成長後 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 父王崩御後 登繼王位

不違王之十法 行布施護戒 開布薩會

 

然彼有一大臣於後宮為不義之行 下僕等知之 告王曰:如是如是之大臣 於後宮為不義之行

王捕大臣知其真相 喚彼前來:爾後不及侍予 予以驅逐

彼往奉仕鄰國之王 此等一切事件 如以前之具戒王本生譚(第51)中所說

於是彼王三度試驗 信彼大臣之言 如是可佔領波羅奈王國 於是率領多數之從者迫臨國境

波羅奈國王五百之將 得知此事 齊曰:大王!如是如是之王 欲佔領波羅奈王國 進入侵略我國土之事 可往生擒彼王

王曰:予由傷害他人而保王國 又有何用?汝等勿為何事 賊王將圍困都城

大臣等再近王前謂曰:大王!不可如是 可捕彼前來

王曰:何亦不可為 速開城門

王自身由大臣圍繞 坐於王殿之玉座 賊王之親兵向四門殺入城 攀登王宮 捕大臣圍繞之王 縛鎖投下牢獄

王坐牢獄 憐賊生慈悲之喜悅 由彼慈悲之感力 使賊王之身體發熱 全身如被二炬火燃燒 彼大苦惱 問曰:是何緣由?

彼等臣下答曰:汝投有德之王入牢獄 是故得生此苦

於是彼往菩薩之前乞赦云:汝之國為汝自身之物

將國返還於彼 云:今後汝之怨敵 予將為之重罰

於是 與惡大臣課以王罰 己則回歸城市

 

菩薩坐於裝飾之大壇翳以白天蓋之玉座上 使大臣等坐於周圍 與彼等交談 說第一第二之偈:

 

近侍善人 是乃真幸

與一人和 救百人死

 

如是當為者 和一切世間

若只餘一人 自不往生天

迦尸之人眾 如是應諦聽

 

如是大薩埵為大眾讚嘆修習慈悲之功德 於十二由旬之大波羅奈城 捨白天蓋入雪山出家為仙人

 

<결분結分>

佛成等正覺者身說第三偈:

 

波羅奈國治國者 堪薩大王說此語

弓矢箭筒皆捨棄 到達和平制止爭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賊王是阿難 波羅奈王實即是我

 

283 공장양저본생담工匠養豬本生譚(菩薩=樹神)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弓術師帝須長老所作之談話

波斯匿王之父摩訶拘薩羅 嫁其女(拘薩羅夫人)與頻婆娑羅王 並贈與納稅一萬金之迦尸村

後阿闍世弒父頻婆娑羅時 拘薩羅夫人亦悲嘆衰敗而去世 波斯匿王自思:

阿闍世弒其父 予之姊妹亦因夫君先去憂愁而死 予不以迦師村與殺親之盜人

於是彼不以彼與阿闍世 二人之間有關此村幾度引起戰爭

阿闍世年輕力強 波斯匿衰老 因此每次挫敗 摩訶拘薩羅國民亦皆被征服

於是王與大臣等諮商:我等屢次被破 如何為善?大王!聖者等巧於策略 且聽祇園精舍比丘等之言語為宜

於是王命間牒:於適宜之時聽來比丘等之談話 彼等爾後即依命而行

 

爾時有烏陀長老與弓術師帝須長老二位高齡長老位於寺外之草庵中

弓術師帝須長老於初夜 中夜入眠 至後夜醒覺 折薪燃火而坐云:吾友烏陀長老!何事?吾友帝須長老!

帝須:汝眠耶?

烏陀:我等不眠 將為何事?

帝須:汝且坐起 烏陀長老起

帝須向烏陀長老言曰:此暗愚大鼓腹之拘薩羅王 食物可化糞尿滿一土器 戰術一無所知 屢次戰敗 被取償金

烏陀:如此究應如何?恰於此時 間牒立聽二人之談話

弓術師帝須長老談論戰術 帝須:吾友!戰爭有蓮華軍 戰車軍 輜重軍之三軍 如欲生擒阿闍世

於某山腹配置二處山寨守兵 由前面使見弱兵 知其入山中後 遮斷入口之道 由前後兩山寨突擊吶喊

速能捕彼 如被釣之魚 如掌中之蛙子

 

間牒以此語向王報告 王聞之後 即令敲響戰爭之大鼓 往作戰車軍 生擒阿闍世

而以己女金剛孃嫁與彼甥阿闍世 並將迦尸村作為化粧金亦與之

 

此一事件普為比丘之僧伽所知 某日 於法堂開始談論:諸友!拘薩羅王以弓術師帝須之戰術 勝阿闍世

佛來問比丘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如是如是回答時

佛云:弓術師帝須巧於戰術 非自今日始 前生亦如是 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為森林之樹神 爾時 於波羅奈之近傍 有木工村諸人滯留居住

一木工為得木柱而入森林 見一豬落入陷阱 帶回家中養育

彼成長後 身體甚大 牙齒彎曲 為一行儀善良之豬

木工伐木時 豬用鼻轉木 用口銜手斧 釿鑿 木槌等運來 並把墨繩之端

彼木工恐有人食彼 伴往森林放之

 

彼入森林 搜尋閑靜居地好之善處住 行走之中發現山間一大山洞 彼處有球根 樹根果實 為安樂之棲家

數百之豬見彼 來至彼之住所

彼向彼等云:予搜尋君等而行 終於相遇 此處為一樂所 予今後將住於此處

彼等:此處真為樂所 然此處危險

彼:予亦以為然

予亦見君等住於此處食物如是之多 而身體無有血肉 不知是何理由?君等於此處有何恐懼?

彼等:每朝有一虎來 所見任何之物 皆為捕歸

彼:彼常來捕耶?時時耶?在何處?

彼等:常來此處

彼:虎有幾隻?

彼等:只有一隻

彼:君等如此眾多 不敵一頭之虎耶?

彼等:實際予等不敵

彼:予將生擒彼 但只希望君等如予所云而作 其虎住於何處?

彼等:住於彼山

 

彼於其夜訓練豬等論述戰術 彼云:戰爭即蓮華軍 戰車軍 輜重軍 隨有三種 彼安排訓練蓮花軍

彼實知地利 於是彼思:必須於此地開始戰鬥

置豬兒與母豬於中間 其周圍牝豬 其周圍子豬 其周圍青年豬其周圍長牙豬 其周圍有戰力強之豬十頭乃至二十頭

作為密集部隊 配置於其處

於自己陣地之前掘一大圓穴 其後掘如箕形漸漸每段加深之洞穴

彼由六七十頭軍豬伴隨 到處云:汝等勿恐 施以教練 教練完畢 時已天曉

 

虎起知時至 前往面向彼等而立 彼立於山之臺地 開兩眼見到豬群

工匠之養豬施以暗號:向彼睨視 彼等向彼睨視

虎開口逞其威勇 豬等亦如法行之 虎放尿 豬等亦放尿 如此虎所為者 彼等亦如法為之

 

虎經熟思:前此豬等見己時 即刻逃竄 甚至有不能逃走者 今不逃與己為敵 並共為自己之動作

於臺地立有一豬 彼為彼等之指揮者 今之勝利為己為彼 尚未可知?於是彼旋踵而歸自己之棲家

 

然有一與虎分食捕肉之偽隱者 彼見虎空手而歸 與虎相談 說第一之偈:

 

若汝於臺地 戰勝諸豬者

殺彼最勝者 而今唯獨歸

汝力已燒盡 汝虎!汝為無力者

 

虎聞之說第二之偈:

 

昔日彼等惱怖畏 離散紛亂尋洞穴

今日彼等相集合 羣眾徒黨成一味

彼等如此相對抗 今我難以勝彼等

 

於是偽隱者激勵彼云:汝往!汝勿畏 汝如咆哮跳躍 則一切之物恐怖破碎而逃走

 

於是虎振起勇氣為勇士 再往立於山谷

王匠之養豬則立於二陷阱之間 豬等叫曰:我主!賊復來矣 汝等勿恐 今我將擒彼

 

虎怒號向工匠之養豬攻近 當虎迫近自己時 養豬急行躲避 虎立即落入所掘穴中

虎急切不能停止 如軲轤轉動 滾入入口非常狹窄之箕形壕中 形成如土塊所作之物 不能週轉

養豬由穴內飛出 如電光之速而行 以牙襲擊虎之內股 撕裂至腎臟之邊緣 將其五味俱備之肉 纏絡在牙上

打碎虎頭叫曰:逮捕汝等之敵 將虎由陷阱中拋出

其先到者 已食盡虎肉 後來者問曰:虎肉為何味?一面嗅聞彼等之口而走

 

豬等只此並不滿足 工匠之養豬見彼等之形相云:汝等思有不安?

君殺一頭之虎 無何死怖 然尚有能伴十頭之虎而來之偽隱者在 彼為何人?乃一惡德之苦行者

虎尚為予所殺 彼對我能為何事?予等前往捕彼 立即與豬羣一同出發

偽苦行者見虎不歸自思:若然虎為豬等所捕亦未可知?

彼往出迎之時 途中與蜂湧而來之豬等遭遇 彼取己身周圍之物已遲 只有逃奔 而被追及 彼棄週身之物

迅速攀登無花果樹上 主人!我等已無方策 苦行者逃至樹上 何種之樹?無花果之樹

工匠之養豬指示云:牝豬運水 豬子掘土 有長牙豬等切斷樹根 餘者包圍看守

彼等如法而為時 大根皆無 成為直立之無花果樹 如自被斧伐 一擊而倒

包圍而立之豬等 將偽隱者於大地上擊打 粉粹為微塵 骨肉皆被食盡

 

於是工匠之養豬坐於無花果樹幹上 以偽隱者之食器法螺貝運水灌頂 被推戴為王 又向一隻牝豬灌頂 作為第一夫人

由此以來至於今日 皆以無花果樹為慶賀之坐椅 而以三法螺貝施行灌頂

 

彼住於森林中之女神 見此不可思議之事 由某樹幹之穴顯現於豬等之前說第三之偈:

 

眾團幸會集 友情不思議

我見如是云 牙力依協力

有牙豬勝虎 得免死恐怖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豬是今之弓術師帝須 樹之女神即是我

 

284 길상본생담吉祥本生譚(菩薩=家庭僧)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盜吉祥婆羅門所作之談話

此一本生譚所生起之事 已於柯地羅樹炭火本生譚[第40]中詳述

此處更對住於給孤獨邸第四樓門之邪見女神 為贖罪持五十四俱胝之金而來 充滿穀倉 成為長者友人之事

於是彼伴彼女 導至佛處 佛為彼女說法 彼女聞法成須陀洹 爾後長者之名聲如以前所說之生起

 

爾時 住舍衛城知此吉祥之形相有一婆羅門自思:給孤獨原為貧者 但今如王者

予裝為訪客 至其家盜來吉祥 如此思後 往彼之家 受到尊敬

寒暄終了 長者問:尊者何事前來?

婆羅門四週觀看:「吉祥宿於何處?

彼見長者淨洗如法螺週身純白之牡雞 入於金籠之中 吉祥即宿於彼雞冠之中

婆羅門向週邊觀瞧 發現吉祥之宿物 對長者曰:大長者!

予教五百弟子密咒 而牡雞不按時啼鳴 彼等與予甚為苦惱

此為正當報時之牡雞 予為欲求此雞而來 請賜與此雞

長者云:請持去 婆羅門!予願獻牡雞與尊者

即此一剎那 吉祥由雞冠中出往枕上寶珠之中 堅固確定而宿

婆羅門知吉祥嚴存於寶珠之中 又向長者懇願賜與寶珠

長者:寶珠願獻與尊者

即此一剎那 吉祥由寶珠出至枕側所置護身用之杖中住宿 彼知其在於彼處 更向長者囑望賜與

長者:尊者可持去 如斯所云之剎那 吉祥由杖中出 而宿於人稱善相夫人之長者第一夫人之額中

婆羅門自思:此為不能轉讓者 此為不能乞願者

於是向長者云:大長者!

予思欲往大人之家盜此吉祥而來 吉祥原宿於大人牡雞之雞冠中 在予請求之同時 彼出而宿於寶珠之內

當請寶珠之同時 彼又宿於杖中

當請求得杖 而彼出宿於善相夫人之額內 此實不能讓他人者 予亦不能得之

盜大人之吉祥為不可能 大人之物仍屬於大人 言畢離席而去

 

給孤獨長者就此事欲向世尊言說 彼往精舍 恭敬禮拜 坐於一方 向如來談此一切之事

世尊聞之而言曰:家主!今他人之吉祥 不移他處 但前生有小善之人所獲之吉祥則往善人之前而去

佛應長者之請求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迦師國之婆羅門家 成青年後 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 為家庭生活;

但父母死而煩惱出家 於雪山地方為仙人生活 得諸定力

經長時後 為得鹽酢 出至人里 止於波羅奈王庭園

翌日乞食行路時 抵達象師之家門 象師中意彼之動作行狀 施與比丘 使住自己之庭 常為近侍

 

爾時 有一採伐薪木之人 由森林運送木材 時遲天晚 不能到達市內 彼於某神殿以木束為枕而臥

神殿育有甚多牡雞棲於近彼之一株樹上 天明之時 彼等之中棲於上方牡雞 以糞落棲於下方牡雞背上

落糞於予背上者誰?

答云:是予

曰:何故?

答云:未曾思及 言畢又行落下 於是雙方互相喧嘩:汝有何力量?汝又有何能力?

於是棲於下方之牡雞云:有殺予者 以炭火炙肉而食之人 明日可儲一千金幣

而棲於上方之牡雞云:汝勿為此壯語 如食予之肥肉者為王 食外肉者 男得將軍之地位 女得王妃之地位

食附骨之肉者 在家者為王之庫頭地位 出家者得國師之地位

採薪之人聞彼等之談話 [思:]登王位將有千金

即速攀登 捕殺棲於上方之牡雞 入衣褶中 彼信:我將為王而去

城門將開 即入市中 剝牡雞洗淨其腹 與其妻而命之曰:善為調理此雞之肉

妻將牡雞之肉與米飯調理 捧與其夫:吾夫請食 賢妻!此肉有大效能 食此予將為王 汝將為第一王妃

彼思:持此飯與肉往恆河岸邊 沐浴再食 於是置飯鉢於岸邊 己則降至河內沐浴

即此剎那 風搖水捲岸上 飯鉢被淘洗運往河中而去

下流有一象師首領使多象在河中沐浴 見此命人拾起問曰:彼處漂來何物?主人!飯與雞肉

象師包起封緊 待我等歸去之前 不可開啟 使人送至家中

 

一方採薪之人 口中進入砂水 抱膨脹之腹奔回

爾時象師之家僧為一得天眼之苦行者 彼以天眼觀察象師 已知其緣由:

我之信友 不離此象所 將有獲得成功之時 於是先行坐於象師之家

 

象師歸來敬禮 坐於一方

彼向人云:持彼飯鉢前來供應苦行者雞肉與水

苦行者攝飯而不食其肉曰:此肉予將分配

象師云:請尊者分配 於是分肥肉及各部分 肥肉與象師 外肉與其妻 附骨之肉則自食

食事終了時彼云:貴人自今三日之後 將登王位 好自精進 言畢而去

 

第三日 鄰國之王前來包圍波羅奈城 波羅奈國王命象師著王衣乘象出戰 王則親自變裝 亦出戰陣

然急行飛來一矢貫王 剎那戰死

象師知王之崩御 發出多金曰:欲得金者立於先頭出戰 於是擊起戰鼓 全軍頃刻之間 殺敵王而大勝

 

大臣等為國王送葬之儀式終了協議云:誰將為王?

眾議:王於生前親將御衣與象師 彼自身亦參戰獲勝 王國應與彼繼承

於是彼即王位 其妻為第一夫人 菩薩成為國師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現正等覺者 說此二偈:

 

無吉祥之努力者 如何積集欲多財

持吉祥者巧不巧 與彼同等為享受

不適於彼處 全多異財物

有善業之人 到處生財物

 

佛說此偈 宣示:家主!此等人似善而實異 非有其他之因

有善之人 雖無礦坑 亦生寶石 於是說示此法:

 

此處有寶藏 與一切欲者 無論乞何物 依此皆能與

麗貌與妙聲 妍姿與好色 王位與主權 轉輪王幸福

 

天人之王位 依此皆能得 人界之成功 天界之快樂

涅槃之成就 依此皆能得 乃至得友誼 深結諸友情

 

生命之解放 自主得自在 無礙解解脫 聲聞之極致

獨覺之地位 依此皆能得 如是大神通 即此善得達

賢者思慮者 稱讚善之作

 

於是說明給孤獨長者吉祥所宿之寶物 並就此鳥作如次之說:

 

雞與寶珠杖與妻 一總此等充善相

此等寶物歸何處 無垢善業之人生

 

佛述此言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長老 家庭僧是正等覺者

 

285 보주야저본생담寶珠野豬本生譚(菩薩=苦行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孫陀利橫死所作之談話

當時世尊受人人非常之尊敬 其次之譚於犍度中既已說述 此則所謂其拔萃者是

當時對世尊比丘之僧團集聚之施物與尊敬 等同如五大河合為一大河流之程度

[因此] 外道之施物尊敬 皆被剝奪 恰如日出後之螢火 失去光明

外道等集於一處商談:我等自沙門瞿曇出現以來 施物尊敬皆被剝奪 均對我等之生存 現不知之狀

究與何人結托 使沙門瞿曇立得惡評 施物與尊敬能歸無有?爾時彼等商談決定:與孫陀利結托可能成就

某日 孫陀利入於仙林向彼等問候而立 外道等無一言開口 彼女屢次問話 無人答覆

彼女問曰:諸位聖者!究因何故 所苦而如此?

外道:貴姊!彼瞿曇之所行 奪取我等之施物與尊敬 使我等受苦 汝不知耶?

孫陀利:此際予當如何為之方可?

外道:貴姊!汝實美人且具福德

請汝盡力建立瞿曇之惡評 使大眾信汝之言語 使彼無施物與尊敬

於是彼女承諾:甚善!予當為之 商量已畢 離其處而去

 

此後彼女攜華鬘香 塗香龍腦香 伽陀伽果 於薄暮黃昏 大眾聞佛法話終了

向街內歸來時 彼女向祇園精舍而行 習以為[常]

人問:往何處去?

答曰:往沙門瞿曇之前去 予於香室與彼共渡[夜]明

實則於外道之仙林中過夜 曉方返回至祇園道上向街內方向歸來

人問:孫陀利!汝往何處而來?

答曰:予於沙門瞿曇之香室 共同過[夜] 情愛殊深 往為此事而來

 

如此數日後 [外道]與暴漢等以金錢:往殺孫陀利 然後棄捨於沙門瞿曇香室之傍爛土堆中

彼等依言而行事 加之外道以孫陀利不見而大騷動 向王提出告訴

王問:汝等以為何地涉有嫌疑?

答曰:彼女二三日前似往祇園精舍 其後消息我等不知 如是前往探來

侍僕等受王命到祇園精舍開始搜索 於爛土堆中發現死骸 運尸歸回街內 向王報告:

沙門瞿曇之弟子等 欲匿師之惡行 殺孫陀利 棄捨於爛土堆中

於是王云:甚善!往街中廣行告示

彼等出至街上大聲告示:請看釋子沙門之所行

然後再歸至王宮之門前 孫陀利之尸骸 運至死骸室之臺上 派人看守

舍衛城之住民 除聖者聖聞之外 皆曰:請看釋子沙門之所行

等等謗語比丘之語 於街內 街外公園 森林到處行走

比丘等將事之顛末 語告如來 於是佛云:如是耶?汝等可向彼諸人等如是難之

 

說虛言者入地獄 為云不為者亦然

兩人俱為行惡事 死後彼世生地獄

 

弟子說唱此偈 王命部下曰:殺孫陀利之犯人非他人耶?應予調查

一方彼等暴漢因得金飲窣羅酒(木酒) 互相開始爭論 恰有一人多言:

汝小子只一擊之下打殺孫陀利 棄捨於爛土堆 以所得之金 食窣羅酒 是耶非耶?

王之部下:甚善!真相大白 逮捕暴漢 送往王前

王:殺人者為汝等耶?

暴漢:大王!誠為我等

王:受何人唆使而殺?

暴漢:受外道之託

於是王呼外道前來:汝等可擔孫陀利沿街巡迴叫喊:我等思欲立瞿曇之惡評而殺孫陀利

實則瞿曇與其弟子無罪 有罪者乃我等 彼等如命行事 於是愚昧之大眾再信佛教 彼等外道被問殺人之罪

 

爾後大眾對佛之尊敬 日益彌大彌高 某日 於法堂開始談論:

汝等法友!外道為佛著污點 反而自著污點 而對佛之施物與尊敬 彌大彌高

佛來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言

佛云:汝等比丘!著佛污點為不可能

著佛污點 恰如不染之寶珠 雖欲塗泥 終不能染 佛應彼等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某村婆羅門之家

達成年後 見欲愛之中有苦惱而出家 越過雪山地方之三大山王 於彼處為苦行者 住於仙居

於其近處有摩尼珠之洞穴 住有三十隻野豬 然洞穴近處有一獅子來往彷徨 善為摩尼珠映現其影

野豬見影恐懼戰慄 肉為之落 失散血氣 於是彼等自思:因此寶珠透明而現其影 污此寶珠 使無光澤

於是往近處湖水中持泥土歸來 磨此摩尼寶珠 然摩尼珠為野豬之毛所磨 益形光亮透明

野豬今不知可為之術 向苦行者尋問使寶珠失去光澤方便之術 於菩薩近傍頂禮 坐於一方唱最初之二偈:

 

我等三十來洞穴 習慣住此七年間

有時我等作思考 試圖消去此珠光

 

摩而又重磨 珠光只愈清

我問婆羅門 爾知如何行?

 

菩薩聞彼等言 唱第三之偈:

 

寶珠之貴 非毘琉璃

清淨無污 難消其光

野豬!

汝等且去 速離此場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苦行者即是我

 

286 수련근돈본생담睡蓮根豚本生譚(菩薩=牡牛)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肥女之誘惑所作之談話

此事在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譚〔[第477]中將詳細說明

佛問此比丘:比丘!汝真熾戀耶?

比丘:世尊!誠然如是

佛:熾戀何人?

比丘:世尊!乃一肥女

於是佛云:彼乃為害及汝之女 前生汝為彼女之結婚式 集來賓客作可觀之宴席

佛應比丘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一名大赤之牡牛 彼有一弟名小赤 同在村之某家勞動

此家有一達成年之女 與他家訂有婚約 此家於結婚式時 必須準備上等之菜餚

於是以米飯飼養一名睡蓮根之豚豬 使此豚豬經常寢於軒下之牀中

某日 小赤向兄曰:兄長!我等在此家勞動 此家受我等之蔭而生活 然此家人等只與我等以乾草;

然彼豚豬養以米飯 寢於軒下之暖牀 究竟彼為彼等所為何事?

兄:吾弟!汝勿羨望米飯

彼女結婚式之日 為造上等菜餚 使彼肉肥滿而養彼 再經二三日 彼將由床下被牽出宰殺 細細切割 以為來客之菜餚

於是開始唱最初之二偈:

 

勿羨睡蓮根之身 彼所取者死之食

離欲乾草以為食 此為長命之根源

 

不久家僕來服侍 諸多客人來此處

爾時汝觀睡蓮根 鐵杵之上將倒斃

 

爾後經二三日 於結婚式上 諸人來集 殺睡蓮根 製作上等之菜餚 而此二隻之牡牛 見彼之遭遇

思謂:我等仍食穀草為宜

 

<결분結分>

佛現等覺者說明此事 唱第三偈:

 

快豚之上顎 受杵而倒斃

老牡牛自思 我等穀最上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此比丘得預流果——

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肥女是今之肥女 睡蓮根是熾戀之比丘 小赤是阿難 大赤即是我

 

287 리득경모본생담利得輕侮本生譚(菩薩=婆羅門)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長老舍利弗之弟子所作之談話

長老之弟子至長老之前問候 坐於一方問曰:師尊!請教予得利得之方法 如何能得衣類等之利得?

長老謂彼曰:法友!具[次]之四支(性質)者 得集聚利得與尊敬

即於自己之內心 斷絕知恥之心 捨棄友人 非瘋狂而作瘋狂之狀;語誹謗之語;如同踊者之行為;

到處以暴言為必要 彼聞此得利得之方法 心生輕侮 起立而出

長老至佛前語此事 佛言:舍利弗!此比丘輕侮利得非自今日始 前生亦有輕侮之事

佛應長老之求 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婆羅門之家 十六歲達成年時

已窮極三吠陀及十八學藝之蘊奧 聲名普徧四方 為教五百弟子學藝之師尊

爾時德行兼備之弟子 某日 來至師前問利得之方法:此等諸人 如何得利得耶?

師云:愛弟!此諸人得利得依有四因 於是唱最初之偈:

 

可為狂氣可陰口 如踊暴言並下流

愚者之中可利得 此為對汝之教誡

 

弟子聞師尊之語輕侮利得 唱次之二偈:

 

恥哉婆羅門 財名利得者

行罪為不法 依此得生計

 

若持鉢在手 無家且遊行

依法不望得 此生活最勝

 

如斯青年讚出家之德 出家入仙人之生活 依法行乞食 達等至 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青年婆羅門是今之輕侮利得之比丘 師尊即是我

 

288 어군본생담魚羣本生譚(菩薩=河神地主)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不正直之商人所作之談話

此事既已如前所述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 菩薩生於地主之家 達成人能分別之年後 自持地產 彼有弟一人

後彼父死 某日 彼等商酌:應整理父所作之事業 於是赴某村得千金而歸

於河岸待船中 食隔籠所盛之飯畢 菩薩以殘食與恆河之魚類 並以此功德奉獻與河神

 

神感謝承受菩薩[回向]之功德 神力增加 神思念己力增加 知其原因

一方菩薩擴展上衣 臥於砂上 橫身而眠;

然其弟有幾分盜癖 如此大金 不與菩薩 思欲獨取 作同樣金包 內包砂礫 兩包放於一處

彼等乘船至恆河中流 弟搖動船身 思將砂礫之包投水 但誤將千金之包投下

云:兄長!千金之包落入水中

菩薩:落水之物 不能復出 汝無須憂心

河神自思:予由彼得[回向]之功德 為感謝受增神力 當護彼之財產

依自己之神通力 使一口大之魚吞下金包 自行護之

然盜人之弟歸家自思:予兄已完全為予瞞過

但解包見為砂礫 一時如心[血]涸竭 緊抱臥榻之臺而倒下

 

爾時漁夫等為獲魚而投網 而吞金之魚 依神之通力而掛網

漁夫持彼魚出賣而來至村內 眾人見大魚而問價 漁夫云:千金與七曼薩伽 請即持去

眾人曰:今日得見千金價值之魚?以為諧謔

於是漁夫等來至菩薩家之入口云:請買此魚

菩薩:價值幾何?

漁夫:七曼薩伽請汝持去

菩薩:賣與他人 其價幾何?

漁夫:於他人須千金與七曼薩伽始能讓渡 若汝則七曼薩伽即請持去

於是菩薩與彼等七曼薩伽 將魚渡交其妻

妻剖魚之腹 見千金之包 告知菩薩 菩薩見彼 發現自己所留之記號 判定為自己之物

彼思:彼漁夫等賣與他人為千金與七曼薩伽 原來千金為我之物 故對予只賣七曼薩

而不明此理者 任何人亦不相信 於是唱最初之偈:

 

魚值超千金 信者無一人

我只七曼薩 買得魚一繫

 

如是唱此偈終了 作如下之思:究竟何人之蔭 使此金入我之手?

於此瞬間 河神隱姿於空中說明曰:予為恆河之河神 汝與魚族殘食 以其功德與我 以此之故 我來護汝財產

於是唱次之偈曰:

 

與食於魚族 與我供養德

供養我銘記 銘記汝尊敬

 

神唱此偈 語彼弟所為詐偽行為一部之始末 今彼之心臟結果涸竭而倒 抱惡心者 決不得榮

予為不使汝喪失財產 持來此處讓渡交付 此非與汝盜人之弟 完全只由汝取

於是唱第三之偈:

 

抱惡心者不得榮 欺兄獨取父遺產

欲為盜者為惡行 神亦不向彼獻物

 

神謂對為惡行之盜人 不予其金 菩薩云:予不忍為如此之事 於是亦分與其弟五百金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商人得預流果——

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弟是今之不正直商人 兄即是我

 

289 제종원망본생담諸種願望本生譚(菩薩=王)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長老阿難達八願望之事所作之談話

此事應於第十一篇月光王本生譚[第456]中說述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 菩薩生於王之第一夫人之胎 達成年後 於得叉尸羅修習學藝 父死後 即王位

[爾時有一原]為父之司祭 [後]被廢職之貧困住於古家者 某日之事 菩薩於夜間變裝探望彼在街中行走

 

爾時 發生一事 盜賊於酒店飲窣羅酒 攜酒瓶外出歸家 街中見彼:汝為何人?

於是捉其上衣 舉起酒瓶 脅迫欲擊打於彼 邊說邊走

 

即此瞬間 彼司祭婆羅門走出立於街上觀星 知王落於敵手 彼呼婆羅門夫人出

彼女:君有何事?語時急往彼側

婆羅門向彼女云:我妻!我等之王 為敵所捕

妻:王者之事 無論有無 非汝之事 其他婆羅門將知此事

王聞婆羅門之語 稍行幾步 謂暴漢曰:予為一貧乏者 只有上衣可以與汝 請與赦免

再度屢次言說 彼等[遂]生憐憫而放免於彼 王見記彼等之住家而返

爾時婆羅門:我妻!我等之王由敵手放免 王行亦聞此語 遂入宮廷

 

天明 王招婆羅門等問曰:諸師!昨夜觀星耶?

婆羅門:大王!予等已觀

王:福耶禍耶?

婆羅門:我王幸福

王:無何蝕處耶?

婆羅門:大王!並無所蝕

於是王謂:由如是如是之家招婆羅門來

於是招入前之司祭問曰:尊師!昨夜卿觀星耶?

司祭:大王!予已觀之

王:有何蝕處耶?

司祭:大王!昨夜君上為敵所捕 但立即放免

王云:觀星人必宜如是

於是免其他諸婆羅門職 向前司祭云:婆羅門!予甚滿足 卿有所需 可進而言之

司祭:大王!請許予與予妻共作商量

王:汝可往商量而來

於是彼歸 呼集夫人 其子養女 女傭問曰:王謂予等望得何物?

夫人曰:請攜來百頭之乳牛

其子青年婆羅門洽達曰:請與我牽車駕之百合色辛頭產之駿馬

養女曰:請與予摩尼寶環及一切之裝飾具

女傭成滿曰:請與予臼杵及篩 而婆羅門[自身]則欲得村邑 於是將所持之願望呈到御前

王問:婆羅門!汝已問汝妻子耶?

彼云:予已問過 然所問之人等 願望皆不一致

於是唱最初之二偈:

 

一家居住者 大王!

願望有種種 我欲賜村邑 妻望百牝牛

 

洽達駿馬車 女望寶珠環

婢女名成滿 欲得杵與臼

 

王命與所有望者次第之物 唱次之偈:

 

向婆羅門賜村邑 與其夫人以百牛

洽達贈與駿馬車 養女贈與寶珠環

又對婢女名成滿 使得臼杵與蘿篩

 

如是王對婆羅門所望之物外 並授與其他之榮譽 王云:由此以後 希汝精勵提攜予所為之業務

王使婆羅門隨侍於自己之身傍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婆羅門是阿難 王即是我

 

290 험덕본생담驗德本生譚(菩薩=司祭)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婆羅門試驗道德所作之談話

此事之現在[譚]及過去譚 已於第一篇之驗德本生譚[第86]中說 此處亦與前同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 其司祭「欲試驗自己之道德

由金庫中每日取一金幣 二日及三日 彼被視為竊盜[犯]

逮至王前 彼於途中並觀使蛇之藝 王問曰:婆羅門!何為而為此行?

婆羅門:為試自己之德 於是唱次之偈:

 

實為有盛德 世間無上者

我見劇毒蛇 不殺有德者

我今誓守德 愛世之幸福

為聖者行業 此謂有德者

 

親族中所愛 朋友中放光

死後歸善趣 再生有德者

 

如是菩薩依此偈示以美德 為王說法:

大王!於我家中 父之所有 母之所有 予之所造 及王之所賜 有數多之財產不知際限

然予為試道德 由庫金盜金 見其後果 始知於世之所生家系 及家之地位 均不足取 唯德為最上

予思出家 請王允許

王再三再四懇願不聽 去入雪山 出家為仙人生活 達等至出生為梵天界之身

 

<결집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試德司祭婆羅門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