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향초총품香草叢品
211 소마달타파라문자본생담蘇摩達陀婆羅門子本生譚(菩薩=婆羅門子)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愚鈍之優陀夷所作之談話
此比丘於二三人之間 一言之法語 皆不能出 十分膽怯 心思欲言 因他事而又忘卻
彼之如此行為 為比丘等於法堂互坐談論之話題 佛來其處 問比丘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言 集會於此?
比丘白佛:如是如是
佛云:汝等比丘!優陀夷之怯懦 非自今日始 前生亦復如是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迦尸國某婆羅門家
年長於得叉尸羅學習諸學術技藝畢已 再歸家中 知父母貧困 彼欲再興家業 向雙親請願 至波羅奈仕奉國王
彼受王之信愛與器重
彼父使用牡牛二頭耕作 以維生計 一牛病死 彼至菩薩之處謂:家中一牛死去 不能耕作 汝可向王請求一頭
菩薩:父親!予與王見面之時 已經甚久 今向王請求 頗不適宜 願父親自行向王請求
父親:我甚膽怯 汝所不知 實際於二三人之前 不能請話 若我至王前請求一牛 恐將我僅有之一牛亦將與王而歸去
菩薩:父親!既然如此 我雖不能向王請求 我可使父親練習請求之言語
父親:如此甚善 開始練習
菩薩陪伴其父來至香草茂盛之墓地 於各處捆縛草把 指示與其父:此為國王 此為副王 此為將軍 種種名稱
菩薩:父親!汝行至王前
首謂:大王!大勝利者 然後唱請求賜牛之偈:
大王!我有二頭牛 以此我耕田
大王!一牛今死去 剎帝利!與我第二頭
婆羅門於一年之間練習此偈 記憶之後 對菩薩曰:汝蘇摩達陀!我已習憶此偈 今無論於任何人前 均可唱出
汝可伴我去至王所 菩薩:如是甚善 於是攜帶適當之禮物 陪伴其父 行至王前
婆羅門曰:大王!大勝利者 然後送上禮物
王曰:蘇摩達陀!此婆羅門為何人?
菩薩曰:大王!此為我父
王問:前來何事?爾時婆羅門唱請求賜牛之偈:
大王!我有二頭牛 以此我耕田
大王!一牛今死去 剎帝利!爾取第二頭
國王知婆羅門言語顛倒錯誤 微笑曰:蘇摩達陀!予思汝家有牛甚多
菩薩:大王!我父意欲請求大王賜牛耕種
王喜菩薩之言 贈與婆羅門十六頭牛及裝飾之具乃至住居之村落以為禮物 以非常之榮譽送婆羅門還家
婆羅門乘全身純白之辛頭馬所牽之馬車 有許多從者隨從歸村而來 菩薩與父共坐車中 於歸途道中
菩薩對父云:父親!我與父親滿一年間之練習 但父親最後之時 父親竟說將牛贈與大王
菩薩於是唱最初之偈:
一
一年之間香草叢 不斷訓練無懈怠
父於眾中竟翻意 缺少智慧難週衛
婆羅門聞彼之言唱第二之偈:
二
世間一切請求者 蘇摩達陀爾須知
得財不得皆可遇 世間之事實如是
<결분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優陀夷之膽怯 非自今日始 前生即為一膽怯者
佛述此語後 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蘇摩達陀之父是優陀夷 蘇摩達陀實即是我
212 잔식본생담殘食本生譚(菩薩=輕業師)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戀前妻比丘所作之談話
佛問彼比丘:比丘!汝真有戀情耶?
答:真實不虛
佛問言:汝戀何人?
答:予之前妻
佛對彼云:比丘!彼婦人對汝有不利益之行動 彼於前生使汝食彼情人之殘食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巡迴乞食以維生計某貧窮演藝人家
彼年長貧困 輕賤難堪 各處奔波 維持生活 時迦尸國某村有一婆羅門之妻 為一無德不貞之惡婦
某日 婆羅門因事外出時 彼女之情人 有機可乘 進入其家 彼女與彼通情之後云:少時之間 食事再行
為作食物 盛以咖哩 調以熱飯 女與彼食:汝請用飯 而其自身則立於戶外張望婆羅門之歸來
菩薩恰於此時 正在此女情人食事中 前來乞食 立於門外
此時正為婆羅門歸來之時 婆羅門之妻見其歸來 大為焦急入內曰:汝速起去 婆羅門歸來 情人遂入穴藏之中而下
婆羅門入門坐定 持櫈與洗手之水 彼女以情人所食冷飯之上 盛以熱飯 為婆羅門端出
彼以手插入飯中 見上熱下冷 自思:此為何人所食之剩飯?彼問其妻唱第一之偈:
一
上為此樣飯 下為異樣者
我實問我妻 上下何相異
婆羅門之妻恐其行為暴露 無論婆羅門幾度追問 彼均默然不答
爾時演藝者之子自思:穴中藏匿者為彼女之情人 而此男人定是主人
婆羅門之妻 恐怖自己之行為洩露 故不答一言;如此 我對婆羅門告此女之所為 並告以其情人坐於穴藏之中
於是彼謂婆羅門離家外出 今有一男入內為不義之事 食上等之食物 而女則立於門外張望
此男進入穴藏之中 將此一切始末全部告知 唱第二之偈:
二
我為演技者 乞食來此處
彼穴藏地下 爾可索其人
彼於是捉住此男之頂髻由穴中拉出 而告以更不可為此惡行 應持正心 而後離去
婆羅門對此二人鞭打威嚇 教以不得更再為此惡事 而後從其業報而行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時 起戀情比丘證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女是彼之前妻 婆羅門是起戀情之比丘 演技者實即是我
213 파로왕본생담巴魯王本生譚(菩薩=行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拘薩羅王所作之談話
世尊與比丘眾受王之施物與尊敬甚大 如下之風聞
爾時世尊受王尊敬尊重 崇敬供養尊崇 得衣與乞食之食 受坐臥之具 病藥及其他諸多必需之品
諸比丘亦受尊敬乃至受必需之品;然其他之外道出家者則不受尊敬乃至不得必需品
外道者如此不得施物及不受尊敬 日夜秘密會合集議:
沙門瞿曇出現以來 我等不得施物 不受尊敬 而沙門瞿曇則多得施物 大受尊敬 是何緣由 彼有如是幸福?
於是其中一人曰:沙門瞿曇住於全閻浮提中之最佳住處 最優土地 因此彼得食物 受大尊敬
其他者云:以是理由 我等於祇園之內 建一外道僧院 如此我等亦可得甚多之收入 彼等全部到達贊成之結論
彼此相議:然若我等不告於王而自興建 佛之比丘 必加妨礙 雖然獲得 難保不被中斷;
故須向王餽贈賄賂 以取得僧院之地域 於是向王之家臣請託 與王贈十萬金 並請曰:大王!我等於祇園之內
欲建外道之僧院 若佛之比丘 不使建造許可 故向王申請 無須等待彼等之回答 王受賄賂 當然認可
外道者籠絡王已終了 即集合木工 開始興作 園內大起騷動
佛問曰:阿難!門外高大聲音 究為何事?
答曰:世尊!外道諸人 於祇園之內建造外道之僧院 此為彼處騷亂之聲
佛云:阿難!於此場所 建外道僧院 甚不適當 外道之人 喜好高聲 與彼等不能住於一處
佛當即集合比丘告曰:汝等比丘!向王申訴 使外道停止建立僧院
眾比丘等出發 行立於王之宮居入口 王聞比丘之來 思此必為僧院之事 王既取賄賂 乃傳言:王不在宮中
比丘等歸來白佛 佛謂:王得賄賂 故為如此 佛遣二大弟子前往 王聞二人之來 仍以同前之言遣之
二人歸來白佛 佛曰:舍利弗!此次王不在宮中 顯係外出
佛於此日早晨 著下衣持鉢 與五百比丘眾俱 來至王宮入口
國王聞佛至 由宮殿下降 為佛執鉢 招入內庭 以佛為上首 對比丘眾施粥捨飯後 向佛頂禮 坐於一傍
佛向王始作法語:大王!昔日諸王 取人賄賂 為有德人等所爭論 失去自國首領之地位 招致大破滅之災禍
佛應王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巴魯國巴魯王治國時 菩薩為五神通八等至之行者 為教仙人羣之師尊 常住雪山地方
彼為求鹽及酸味之物 隨五百人行者由雪山下來 至巴魯市 巡迴乞食 出至街中 坐於北門處枝葉茂盛榕樹根下進食
並於此樹下營建住居 此仙人羣住於其處
甫經半月後 又有仙人之羣五百行者圍繞他之師尊來市 彼等亦入街中巡迴行乞後 由街出至南門處
亦坐於前述同樣之榕樹根下調製食事 亦於其處 營造住居
如此二仙人羣 只於喜好之間暫住 然後歸於雪山 當彼等歸去 南門處之榕樹枯死
於其次歸來之時 南門處榕樹下居住之人 首先第一來到
彼等知自己所居之榕樹枯死 於巡迴行乞後 出至北門處榕樹之根下 調製食事 營造住居
然今另一方之仙人後至 於街內巡迴行乞後 來至自己所居之樹下調製食事 但已無處可居
彼等謂:此非君等之樹 乃為我等先居之處 於是互起辯論 爭執擴大
一方謂:我等最初居住之場所 君等不能佔取
一方謂:此次我等最先到來 汝等不能侵奪 如此自稱我為所有者 自稱我之所有物
彼此爭執不下 遂由樹下起立 去至王所
王以最初居住之仙人羣為所有者 然另一方者諸人以我等敗於彼等 心有不甘
彼等不言自己之過 以天眼迴望 見一轉輪聖王使用馬車之車體 以此賄賂贈與國王:大王!請判歸我等為所有者
王取賄賂 判為:二羣諸人兩方所有
但他方之仙人等更又持附於馬車車體之寶輪 賄賂與王:大王!請只判歸於我等一方 王於是又依其請求
諸仙人等思:我等為捨財欲 愛欲之出家者 由樹下之事而起爭論 餽贈賄賂 誠不相應 於是大為後悔 急歸雪山而去
住於巴魯王國中諸天意見一致:使有德人等惹起爭端 實王之所為不當
對王發怒 向三百由旬之巴魯王國 漲起海水 全國淹沒 如此因巴魯王一人之所為 使國中住人 均至破滅
<결분結分>
佛述此過去之法語後 現等覺者 唱以下之偈:
一
使此仙人羣生隙 巴魯國王終破滅
彼國眾生與此王 我聞均已赴死域
二
意欲慳貪出惡業 此實賢者不稱道
應語心無邪惡者 言行必須具真理
佛述此法語後:大王!不可任從意欲而為 二羣之出家者不可使相爭
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我即是最年長之仙人 王為如來準備食事
佛與弟子等歸後 王即遣人毀外道之僧院 於是外道者仍無憑藉之處而去
214 하수만본생담河水滿本生譚(菩薩=司祭官)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智慧波羅蜜所作之談話
某時 比丘等於法堂有關如來智慧之話 談如花放
諸位法友!等正覺者有大智 廣智明智 有敏捷之智慧 銳利之智慧 透徹之智慧 為具足方便智者
佛來此處問曰:汝等比丘!今作何語 集於此處?
答曰:如是 如是 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 如來前生即有智慧 有方便與善巧 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再生於司祭官之家
年長後於得叉尸羅學一切技藝畢已 於父死後 得司祭官之地位 為波羅奈王俗事聖事之顧問
其後 王受離間者之言 憤怒曰:於我面前之事 無如此者
王將菩薩由波羅奈放逐他處 菩薩率妻子至迦尸國某村居住 其後王又追思其德
王思:任遣何人 使予能喚回彼阿闍梨者 均不相應
予今作一偈 記於貝葉之信上 煮鳥之肉 用白布包裹葉書與肉 加蓋王印送去
若彼為賢者 於讀信之後 知為鳥肉 必定歸來 否則彼即不歸
王作河水滿之偈 記於樹葉之上
一
河水滿時得飲水 穀草茂時得藏身
遠行旅人我呼喚 如鴉歸來然則食
王以此偈記於樹葉之上送交菩薩 菩薩讀信 知王思欲與己相會 於是唱第二之偈:
二
王今思起我 送鴉來如何
鷲鳥與蒼鷺 孔雀皆不想
因王不思起 實是我為惡
菩薩準備乘物 彼往謁王 王喜再俾以司祭官地位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彼時之王是阿難 司祭官實即是我
215 구본생담龜本生譚(菩薩=大臣)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此故事將
於陀伽利耶青年本生譚(第四八一)中再說。佛云:「拘迦利為言
語而被殺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復如是。」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大臣之家 年長後為王之俗事聖事之顧問
然王性喜多言 彼談話時 他人無插語之隙;菩薩思欲矯正王之多言 思慮方法
爾時雪山地方一湖水中棲有一龜 有二鵞鳥前來索食 與龜相知 彼等相互非常信賴
某日鵞向龜云:龜君!我等於雪山心峯山中黃金窟中居住 彼處為一心情爽快之處 君可與我等一同前往
我如何能去?我等可伴汝前往 若君能緘口 對任何人不發一言 予可緘口不言 請攜予伴行 如是甚善
彼等以一木棒令龜咬緊 兩鵞銜其兩端 飛上空中 於是龜與二隻鵞鳥相伴而行
村中少年見兩隻鵞鳥用木棒抬一龜飛行 揶揄而笑立 龜欲開口言:縱令友人伴我飛行 於汝等何干?餓鬼惡者!
時二鵞鳥快速飛行 經過波羅奈市王宮上空 恰於此時 龜口鬆放咬棒 落於開闊之庭前 身軀裂為兩半
王為菩薩及廷臣圍繞 來至現場 王見龜而問菩薩:賢者!
此物因何由空中跌落?菩薩長期以來 自己思欲向王忠告 今得窺此機會
菩薩:此龜概與鵞鳥互相信賴和合 鵞鳥欲伴龜飛往雪山 龜於空中咬緊木棒
此龜概以聞他人之言 不能緘口 思欲對話 而開口放棒 如此龜由空中落下而絕命
大王!無端而多言 遂受此苦
菩薩唱以下之偈:
一
龜出無用言 實乃自殺身
應強捉木片 絕命以多言
二
王為人中最強者 賢者善語勿多言
爾今不見多言者 龜身遂自陷破滅
王知彼就王自身而言:賢者係就予所言耶?
菩薩明言曰:大王!予言為大王或為他人亦未可知 言過多者 有此破滅 爾來王止多言而寡言語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話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龜是拘迦利 二隻鵞鳥是二大長老 王是阿難 賢明大臣實即是我
216 어본생담魚本生譚(菩薩=司察官)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戀前妻比丘所作之談話
佛問:比丘!汝真有戀情耶?
答:世尊!真實 汝戀何人?以前之妻
佛向比丘云:比丘!彼婦女前生對汝即為不利益之事 汝為彼婦人而被串刺 將置於火上炙烤
幸藉賢者之恩蔭 取回汝之生命 佛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司祭官 某日見漁師取下掛於網上一尾之魚 置於熱砂之上
漁夫作串云:我欲置魚於炭火之上炙烤而食之
彼魚思魚妻而泣 唱以下之偈:
一
此火我不苦 串刺亦非苦
他女同快樂 我妻思我苦
二
戀火實燒我 亦使我心苦
善士解放我 勿殺愛戀者
爾時菩薩偶然經過河岸 聞彼魚悲歎 遂近漁師之前 使彼解放其魚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起戀情比丘證預流果——
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魚妻是前妻 起戀情比丘是彼魚 司祭官實即是我
217 새구녀본생담塞句女本生譚(菩薩=樹神)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青菜商優婆塞所作之談話 此事於第一篇已為廣說
此處佛問優婆塞:優婆塞!汝長期均往何處?
世尊!我有一女 時破顏微笑 予曾試驗我女 現已嫁入一良家少年為婦;因此種種事務 不遑禮拜世尊
佛云:優婆塞!汝女有德 非自今日始 前生亦復如是
汝試汝女 亦非自今日始 前生亦復如是 佛應彼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一樹神
爾時青菜商優婆塞 欲試其女 伴行至森林中 緊握女手 動之以欲情 似欲得彼女之身 悲歎向其女唱第一之偈:
一
世人皆樂欲 然爾竟無知
今我握汝手 汝將叫如何
彼女聞之泣曰:父啊!予為一幼女 予不知婬欲事
於是唱第二之偈:
二
應護我離苦 父對我無信
我歎樹林中 護者強我為
如是青菜商試其女後 伴歸家中 嫁女為良家青年之婦 然後依其業報離此世而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青菜商證預流果——
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女是今之女 父是今之父 而目擊其始末之樹神實即是我
218 사편상인본생담詐騙商人本生譚(菩薩=司法官)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詐騙商人所作之談話
住於舍衛城有詐騙商人與賢明商人 二人合組 積聚五百車之商品 由東方向西方行商 獲得多金 歸舍衛城
賢明商人向詐騙商人曰:予等現可分金
詐騙商人自思:彼長期寢臥惡榻 食惡劣食物 現甚疲弊 今至家中食諸種美食 壞腹必死 所得儲金 均歸為己
於是推稱:今日星宿運行不佳 日辰不吉 待至明日可判
於是明日復明日向後延期 但賢明商人向彼逼迫 結果二人遂分儲積金
賢明商人持香及花鬘 來佛前供養禮拜後 坐於一面
佛問:汝何時歸來?
答:世尊!半月以前歸來
問:何故遲來佛前供養?彼於是向佛告白始末
佛云:優婆塞!彼男非自今日始 前生即為詐騙之商人 佛應彼之請求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大臣之家 年長後為司法官 時住於村與住於街有二商人 互為朋友
住村商人於住街商人處 存放五百鋤頭 住街商人賣其鋤為儲積金 於置鋤處遍撒鼠糞
後住村之商人前來索鋤 詐騙之商人云:君之鋤為鼠所食 並示以鼠糞
村之商人謂:為鼠所食 亦未可知 鼠食之所者 亦無可奈何
彼稱欲往游水 於是伴詐騙商人之子出 至某友人之家 對其友人云:此子暫置汝之家中深處 勿使其向任何處出走
村中商人遊水畢 來至詐騙商人之家中 我子現在何處?
我置汝子於岸邊 入水游泳 爾時飛來一鷹 用爪捉去爾子 飛上空中而去
予於水中擊手 大聲呼喚 雖經種種努力 終未能放 汝為虛言 鷹無捕捉兒童之事
或許如是 亦未可知 然汝謂無此事 我亦無如之何 事實鷹已捉汝子而去
汝盜賊 殺人者!我至裁判所 使汝吐實 彼出惡言相罵 悉聽尊便 於是相伴至裁判所
詐騙商人向菩薩云:此男伴我子游水而去 我問我子去至何處 彼云為鷹所攫去 我故對彼訴訟 請求裁判
菩薩問另一方曰:汝可據實申訴 予與其子 一同出遊 為鷹攫去 亦為事實
菩薩:然此世間 鷹如何能持人之子而行?
賢明商人:我亦欲請問法官 鷹既不能捉人子飛至空中而行 然鼠又如何能食鐵鋤?
菩薩:誠然不能
賢明商人:法官!我於此男之家 置放五百鋤頭 然彼謂均被老鼠所食 並示我以食鋤之鼠糞
若鼠得食鋤 則鷹亦可攫去人子 如鼠不能食鋤 則鷹亦不能攫走人子
但此男謂鋤被鼠食 是否鼠得食鋤與否 願法官調查 請對予之訴請予以裁判
菩薩判曰:此男狡猾 思以詐騙得勝 汝言甚是!遂唱第一之偈:
一
報欺瞞者實欺瞞 以詐騙對詐騙者
鼠子若能食犛鋤 如何鷹不攫人子
二
世間欺瞞數實多 欺治他人欺人者
失子者應返失鋤 失鋤不可奪人子
如是失子者取回其子 失鋤者取返其鋤 此二人依其業報 終離此世而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詐騙之商人是今之詐騙商人 爾時賢明之商人是今之賢明商人 司法官即是我
219 비방본생담誹謗本生譚(菩薩=猿)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心中鬱鬱不樂比丘所作之談話
此比丘一人不得把握禪坐之對象 諸比丘等 首先伴此心中不樂比丘來至佛前
彼為佛訊問:汝真感覺有所不滿耶?
答:誠然有所不滿
佛問:是何緣由?
答:為煩惱之故
佛云:比丘!煩惱之一物 前生為畜生之所誹謗 汝今於此於佛教出家 如何為畜生所誹謗之煩惱而感覺不滿?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再生為雪山地方之猿胎 彼為一獵師所捕 獻與王前
彼於王宮長住之間 對王奉仕不懈 舉凡人間世界所行之慣習 殆皆憶記
國王嘉勉其奉仕熱心 命獵師:將此所捕之猿 放回原地同一場所 獵師依命而行事
猿羣知菩薩歸來 集合會彼於一大岩石之上 而向菩薩致歡迎詞後
問曰:君於何處居住如此長久時間?予於波羅奈王宮中生活 然則如何得釋放歸來?王以我為娛樂用之猿
王嘉勉予之善能奉仕 故與放回 而猿等又問:君於人間世界所行之習慣 當能記憶 請語我等 願聞其詳
汝等不可問我人間之習慣 務請告知 我等願聞 所謂人之為物 無論剎帝利或婆羅門皆自謂:
我的 我所有 乃不知有無常之理 彼等為暗愚之作法 [汝等]諦聽入耳 於是菩薩唱如下之偈:
一
此乃我黃金 人此朝暮言
諸人不賢明 不能見聖法
二
家住二家長 一人為無髯
辮髮垂乳房 更又耳穿孔
多財買奴婢 彼使佣人苦
猿等聞此 皆云:汝勿再言 言已太多 我等所聞 皆不相應 諸猿用雙手強覆其耳 我等於此場所 聞之實不相應
即今此場所 亦覺可誹 皆向他處而去 而此一平告 遂得誹謗平岩之名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彼比丘證預流果——
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羣是佛之侍眾 猿王即是我
220 법당본생담法幢本生譚(菩薩=司祭官)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 對企圖殺害佛所作之談話
爾時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非自今日始 彼於前生即努力害我 但僅有之恐怖 亦不能與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雅薩帕尼王治國時 伽拉迦為其將軍
時菩薩為王之祭祀官 名曰法幢;王之飾頭理髮人名洽達帕尼
王正當治國 但將軍執行王之裁判 收受賄賂 行賄者為一粗敝之人 喜好讒謗他人 將軍因取賄賂 以非所有主為所有主
某日 敗訴之人 展腕泣叫 來至裁判所 恰遇奉仕王之起居菩薩外出 彼認知為菩薩 投身於其足下:
長官為王教管聖俗諸事 今伽拉迦將軍收受賄賂 非所有主者判為所有主
自己敗訴以告菩薩 菩薩起慈悲之情:汝今善來 我為汝裁訴 於是伴彼至裁判所
集合多數之人 菩薩直彼之訴 裁判所有者為所有者 大眾拍手喝采 其聲甚大 為王所聞 問為何音
左右白王:法幢賢者 改判不正之裁判 引起大眾之拍手喝采
王聞甚喜 呼菩薩曰:阿闍梨!汝裁判此訟耶?唯然 大王!伽拉迦為不正之裁判 予改正其判決
王曰:今後汝可裁判訴訟 予樂耳聞 世間者亦以為榮
彼雖不欲 但為哀愍眾生 承諾王之所記 坐於裁判所中 判所有者歸所有者
伽拉迦自此以來 賄賂不入 無有儲積金 於是行離間王與菩薩之策
向王云:大王!法幢賢者欲圖謀王之王國
王不信其言:汝勿作是言 予以反駁
然彼再云:王如不信予言 可於其出差之時 由窗內觀望 便可了知城中之人如何掌握於其手中
國王望見向菩薩處來申訴之人眾 王心中自思:誠然 此均為從彼之人眾 王心完全被離
王曰:將如之何為善?王可殺之 彼無大罪 如何能殺?予有一法 方法為何?與彼以不可能為之事 如彼不能為
則依罪殺之 然不可能為之事為何?大王欲作園囿 肥沃土地 蒔種育果 亦須二三年時間 王可喚彼
告以思明日欲於苑囿中娛樂 若彼不能為 則依罪殺之
於是王呼菩薩:賢者!予等前於苑囿娛樂 隔時甚久 今思欲在新苑囿中娛樂 明日即行開始 汝應速為之 如若不能
則汝將無生命 菩薩明了:此為伽拉迦因無賄賂可取 為予與王之間造成分裂 菩薩答言:能為與否 將試為之 大王!
菩薩歸家 食美味後 橫身於臥榻思考
爾時帝釋宮中 現熱徵候 帝釋熟思 知菩薩之煩惱 急至菩薩寢室 立於空中:賢者!思考何為?君為何人?
我為帝釋 王命我作苑囿 我正思考 賢者勿憂 我當為汝精作難陀歡喜苑及心羅苑同樣之苑囿 未悉作於何處?
作於如是如是之場所 帝釋作後 回歸諸天之都城
翌日菩薩實際察看苑囿 然後至王處申報:大王!苑囿已成 請王清遊
王出行見其苑囿——圍以十八肘赤砒色之圍牆 具有望棲之門 飾以種種樹木 花與果實 撓屈其枝——
王問伽拉迦曰:賢者!彼如予等之言所為 今將如何?大王!僅一夜之間 即能作成苑囿
又如何有不能奪取王國之理?如何 將如之何為善?更以他之不可能為之事使為之 汝言為何?使之為七寶造蓮池
王即承諾告菩薩曰:阿闍梨!苑囿已作 今再作與苑囿相應之七寶造蓮池 若不能作 則汝無生命
菩薩承諾:大王!予盡力而為
於是帝釋為彼更作蓮池 甚為光輝 具百水浴所 千之曲路 五色蓮華覆蓋 如歡喜苑蓮池
翌日菩薩於實見後 向王申白:大王!蓮池已造完成
王見此後問伽拉迦:今應如何?命其造與御苑相應之館 大王!
王告菩薩:阿闍梨!今再作與此苑囿蓮池相應 一切以象牙所造之館 若不能作 應思汝則無生命
於是帝釋又為其造館作家 菩薩翌日實見後 向王申白
王見之問伽拉迦:今應如何?命其作與家相應之摩尼珠 大王!
王向菩薩曰:賢者!再作與此家相應之摩尼珠 以摩尼珠之光行路 若不能行 則汝無生命
於是帝釋又為彼作摩尼珠 菩薩於翌日實見後向王申白
王見之問伽拉迦曰:今將如何?大王!
法幢婆羅門所望之任何事 皆有天神為之適作 今可命天神所不能作者 命其作一天神所不能作之具備四德之人
王告菩薩:阿闍梨!汝已為予作苑囿蓮池 象牙之樓閣及照耀光輝之摩尼珠 今再作一守護苑囿具足四德之園丁
若不能作 則汝無生命 菩薩云:如此之人 可得與否 容予思考 菩薩歸家 食美食後而臥
次晨醒覺 坐於臥榻之上自思:諸天之王帝釋 已為自作得各物 然不能作四德具足之園丁
如此憑他人之手而死 勿寧於森林中無依藉而死為宜
彼不告何人 下樓閣 開正門 出城入於森林 坐於樹下熟考善法而坐 帝釋知其始末 扮身為獵師之姿 接近菩薩曰:
婆羅門!汝為弱者 前此無任何苦惱之事 何以入森林中獨坐?問其理由 為唱第一之偈:
一
見爾安樂度生活 今去人里入森林
爾只一人林中坐 樹下思惟乞人事
菩薩聞之 唱第二之偈:
二
安樂度生活 去里入森林
此只我一人 獨坐於樹下
思惟乞人事 憶得諸善法
於是帝釋對彼曰:果爾若是 汝婆羅門何故坐於此處?
國王命伴來四德具足之園丁 然如是之人不可得 予思憑他人之手
如何皆得死 勿寧入森森之中 無依藉而死為宜 是故來坐於此處
婆羅門!我為諸天之王帝釋 我已為汝作苑囿等 然我不可能作具足四德之園丁
為汝王飾頭之理髮人洽達帕尼 具足四德 若園丁為必要時 可以此理髮人任此工作
帝釋如此忠告菩薩:汝勿憂慮 帝釋安慰菩薩後回宮而去 菩薩歸家 於朝食完畢 行至王宮入口 與洽達帕尼相見
菩薩執其手問曰:君為具足四德者耶?予之具足四德 誰語汝者?諸天之王帝釋教我
彼何故教汝?因有如是如是之理由 菩薩告以事之始末
洽達帕尼云:余為具四德者
於是菩薩執其手行至王前:大王!此洽達帕尼具足四德 如要園丁 可請其為之
於是王問:汝真具足四德耶?唯然,大王!
問:具足如何之四德?
大王!我無嫉妒 我不飲酒
我無情愛 我無瞋恚
於是王問彼曰:洽達帕尼!汝真無嫉耶?唯然 大王!我無嫉妒
汝因如何之原因 而無嫉妒?大王!請聽
彼為說自己無嫉之理由唱以下之偈:
我昔稱王為女人 命司法官逮捕彼
聞彼對我辯事理 是故我今無嫉妒
王又問彼:洽達帕尼!因如何原因汝不飲酒?彼為說明其理由 唱如下之偈:
大王!我因酒醉故 食我子之肉
為此我悲痛 廢棄飲酒事
王復問彼:汝因如何原因 汝無情愛?彼為說明其理由 唱如下之偈:
大王!奇達瓦薩是我名 我之身邊有一子
彼毀辟支佛鐵鉢 我子為此受死果
以此理由我悲痛 緣此我今無情愛
於是王再問彼:究因如何原因 汝無瞋恚?彼為說明其理由 唱如下之偈:
阿邏迦仙慈悲心 七年之間苦修行
生梵天界七劫間 是故我今無瞋恚
如是恰達帕尼語自己四德終了時 王對家臣等作既定之指示
爾時 廷臣等 婆羅門及居士等均行起立 彼等對伽拉迦:汝今賄賂之惡漢!汝無賄賂收入 讒謗賢者 欲行殺害
於是捉伽拉迦之手足 由王宮拉出 用石及棍棒手執之物 擊碎其頭 生命終了後 捉其足曳行 投棄於塵埃之堆中
爾時王正治其國 從其業報而終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加拉迦將軍是提婆達多 洽達帕尼理髮師是舍利弗 法幢即是我
'經 > 쿳따까 니까야'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본생경本生經 第2篇 24 혁리품革履品 (1) | 2024.12.11 |
---|---|
본생경本生經 第2篇 23 가사품袈裟品 (2) | 2024.12.11 |
본생경本生經 第2篇 21 나탑목달로합품那塔木達魯哈品 (1) | 2024.12.11 |
본생경本生經 第2篇 20 로합가품魯哈迦品 (1) | 2024.12.11 |
본생경本生經 第2篇 19 무쌍품無雙品 (1) | 2024.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