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經/쿳따까 니까야

본생경本生經 第17篇

본생경本生經 第17篇

521 삼조본생담三鳥本生譚(菩薩=鳥)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向拘薩羅王訓誡所作之談話

佛向前來聽聞佛法之王言:大王!王者須正當治國 何以故?王不正時 官吏等亦必不正

佛如第四篇中所述之訓誡 語以蹈邪路與不蹈邪路之禍福 詳述其他由諸欲而起之禍患 比喻為如夢如幻

佛言:大王!彼等(諸人)

 

死不能緩和 亦不受賄賂

戰士無能勝 諸人皆必死

 

彼等旅遊他世界時 除依自己所作善業之外 別無所賴

是故奉事劣者 確應捨去;勿為善評 而行放逸 宜勤正而治國

昔日諸王 於佛未出世時 尚能守賢人等之訓 正當治國 死後昇至天都 佛應王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之梵與王 因無後嗣 乞願亦未生男與女

某日 王率多數從者往苑中 晝間於王苑遊戲後 在沙羅樹下展設寢牀 王暫睡眠後醒來 忽仰望見沙羅樹上鳥巢

起念欲得 王喚從者一人云:汝登此樹 觀察巢中存有何物?從者登樹 見巢中有三卵 向王稟告

王云:仔細經心 不可破壞

王於小箱中敷以綿屑 囑從者曰:將卵放入箱中 安靜降下

從者取卵降下 王接受小箱 問大臣等曰:此為何鳥之卵?

彼等答曰:予等不知 應向獵師詢問

王呼問獵師等 獵師等稟曰:大王!一為梟鳥之卵 一為九官鳥之卵 一為鸚鵡之卵

何故一巢之中而有三種鳥卵?

獵師等:大王!時逢巧合產下 如無故障 則不腐壞

王喜自思:以此為予之子 於是將三卵分別託交三位大臣

云:以此為予之子 汝等善為育之 孵出時告我 彼等均慎重守護

 

最初梟鳥孵出 大臣呼一獵師至 問曰:汝觀此為雌抑為雄?

獵師觀察後答云:此為雄鳥

大臣往王前告曰:大王!陛下生有一子 王喜 與彼諸多財物

王云:汝善育子 吾子命名為尾施縛多羅 大臣依王所言而返

 

其後又逾數日 九官鳥之卵孵出 大臣亦請獵師觀察 彼聞知為雌鳥 往王前稟告:大王!陛下生有一女

王喜 與彼財物云:汝善育予女 吾女之名為昆達利妮 大臣亦依言而返

又過數日 鸚鵡之卵孵出 大臣亦請獵師觀察 獵師答:此為一雄鳥

大臣往王前稟告:大王!陛下生有一子 王喜與以財物 汝為予子作大行列舉行慶典 為吾子命名為將布迦

大臣返家 依言而行

 

此三隻鳥 於三人大臣之家 由王子看護者之手扶育成長 王亦時時呼鳥等為予子!予女!

然大臣等相互嘲笑:請觀王之所為 對畜生稱為予之子女 而巡迴奔走

王自思:此等大臣 不知予之子女等有如何之智慧 予將使彼等完全明了

 

於是遣一大臣往尾施縛多羅之前 問彼:貴君之父思欲對君有所詢問 何時前來為宜?

大臣奉命前往向尾施縛多羅敬禮 告知王之用意

尾施縛多羅呼養育自己之大臣至 問曰:父王對予欲有詢問 如父王至此 須表敬意

更又問曰:父王何時來此為宜?

大臣云:自今之第七日

尾施縛多羅聞此向使者云:請轉告父王 自今之第七日 於是遣返使者

彼歸向王報告 王於第七日向都中擊大鼓巡迴布告 往其子之住處

尾施縛多羅向王表誠篤之敬意 王於尾施縛多羅鳥之家進食 受大饗宴

王歸返己之住處 於宮廷建立一大型臨時小屋 向都中巡迴擊大鼓布告 而於美飾之臨時小屋中

由多數之從者圍繞而坐

王向大臣之前云:引導尾施縛多羅前來 大臣引導尾施縛多羅止著於黃金椅上

鳥落於父王胸前 與父王戲耍 然後又歸止於椅上

爾時王於眾多人等中間 向鳥詢問王道 唱第一之偈:

 

尾施縛多羅 我今詢問汝

鳥!

因汝有吉瑞 欲為行政者

如何為勤行 始能成勝者

 

尾施縛多羅聞此 不答王之詢問 先責王之怠慢 唱第二之偈:

 

領有波羅奈 懶惰父堪薩

問吾精勤兒 為時實已遲

 

彼以此偈責王後云:大王!王者應守三種真理 正當治國 彼述王道 唱次之諸偈:

 

虛言與憤怒 嗤笑先排除

而後力勤行 王!此即謂之道

 

父!

昔曾為邪行 悔過不置疑

欲念與瞋恚 爾後勿再為

 

王者若懶惰 此為王者苦

國土與財寶 一總至滅亡

 

父!

室利吉祥天 被問答斯言

雄起奮精進 我喜無妬人

 

心邪嫉妬深 害人為業果

幸福車輪碎 惡運之神喜

 

汝皆對一切 心中存溫順

所有世間人 皆應守此法

王!

拂去不運道 好運為依所

 

汝為迦尸王 多受幸運惠

國富日增長 勇氣滿胸膛

敵者總根絕 實為偉大人

 

一〇

帝釋生類主 努力不怠惰

勇往為善事 常具警戒眼

 

一一

梵天乾闥婆 諸天常隨伴

如是共生者 努力行精進

 

一二

父!

精勤避非難 汝應為勤行

努力為精勵 怠惰不得樂

 

一三

汝有精勤道 應以此為誡

安樂可得友 足使敵人苦

 

尾施縛多羅鳥如是以一偈責王之放逸 以十一偈說述王道之時 對王之詢問 如佛之善巧回答 使諸多人等

心中驚嘆 幾百次揚聲喝采

王心甚喜 呼大臣等云「汝大臣等!有關予子尾施縛多羅如此善巧回答 應如何賜與?大王!宜為大軍師

如此 予與彼大軍師之地位 尾施縛多羅遂即就職 彼自此以來 就大軍師之地位 代行父王之事務

/미시박다라문답尾施縛多羅問答 종終

 

又王於數日後 如上述之情況 遣使往昆達利妮之前 第七日往其處 歸來後仍坐於臨時小屋當中 召喚昆達利妮前來

昆達利妮止住於黃金椅上時 王詢問王道 唱偈曰:

 

一四

昆達利妮!

王者之親族 思汝善得答

我問行政道 欲為行政者

如何為勤行 始能成勝者

 

昆達利妮如是由王詢問王道時 彼女云:父王思欲試予 試吾女將有何語可言?

予對貴君之王道全部 唯有二句之言說奉告 於是唱次之諸偈:

 

一五

父!

道唯二句盡 皆存於其中

得其未得者 既得應守之

 

一六

父!

應善知大臣 賢而熟於義

不詐不博奕 斷酒不起害

 

一七

父!

汝與汝所有 應守財寶事

御者愛其車 如彼勤掌握

 

一八

愛護內部人 蓄財與借財

自心善調處 勿依賴他人

 

一九

入出應自知 自知為不為

當罰於處罰 足賞於賞與

 

二〇

一國之王者 利教自國民

不法之從臣 勿使財亡國

 

二一

事務不急行 或又不使行

急促為行事 愚者至後悔

 

二二

不得其所者 汝勿強憤怒

如欲強憤怒 失身分者多

 

二三

父!

我為王者計 非利勿勞力

於汝之國土 乃至國財寶

女兒或男兒 勿使墮苦趣

 

二四

王者無怖畏 惟知追諸欲

一總失財寶 此為王者苦

 

二五

今正應為善 斷酒勿為害

王!

為一有德者 無德墮地獄

 

昆達利妮亦如是以十一偈說法 王甚喜悅 呼大臣等問曰:

汝等大臣!有關予女昆達利妮如是回答 應對彼女如何賜與?宜使為財政大臣

王云:如是 予與彼女財政大臣之地位 昆達利妮就職 由是以來 彼女就財政大臣之地位 代父王執行事務

/곤달리니문답昆達利妮問答 종終

 

又經數日之後王復遣使 如上述之狀 往智慧者將布迦之前 於第七日往其前 受莊嚴之饗宴

王歸來 仍然坐於臨時小屋之中央 使將布迦智慧者止於鏤刻黃金之椅上 用頭頂戴而來

將布迦智慧者止於父王之膝上戲耍 然後歸止於黃金之椅上 爾時 王向彼詢問而唱偈曰:

 

二六

予問哥西亞[尾珊多羅之姓] 昆達利妮同

將布迦!汝於諸力中 語其最上者

 

如是王詢問大士之際 乃以與其他二者詢問不同 用特別之方法詢問

爾時智慧者向王伸手如載千金袋之重:大王!請注意聽聞 於是向王說法:

 

二七

世間偉大人 彼有五種力

此處有腕力 是謂劣之力

長壽有財力 第二位之力

 

二八

長壽者!

大臣有之力 第三位之力

高貴家世力 無疑第四位

此之所有者 賢者皆得之

 

二九

智慧力第一 諸力最上力

具備智慧力 賢者得利益

 

三〇

豐優之土地 愚者暴力取

他者以道得 不為人所忌

 

三一

生為貴王族 得位智慧劣

迦尸王!

全土諸人民 無與共生者

 

三二

智慧定見聞 令名增讚辭

具有智慧人 苦中尚得樂

 

三三

不好聞正知 不近多聞士

不知正知者 誰能得智慧

 

三四

知法知差別 應起時精進

行事隨其時 是人榮業果

 

三五

不慣於精進 亦無精進行

厭於為事者 利益不善熟

 

三六

專心行內觀 具有精進行

為事不厭者 善熟長利益

 

三七

專心應為事 守護積得物

父!

汝應為此行 勿陷於怠業

愚因怠業倒 宛如葦造家

 

如是菩薩僅就此點 讚揚五力 舉智慧之力 其言如擊打月輪之鏗鳴 今以十偈忠告王:

 

三八

王!應行正法 王!如對父母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三九

王!應行正法 王!如對妻子

行茲法者 將生天界

 

四〇

王!應行正法 王!如對朋友

行茲法者 將生天界

 

四一

王!應行正法 王!車乘軍兵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四二

王!應行正法 王!山村大邑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四三

王!應行正法 王!國土州縣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四四

王!應行正法 王!沙門梵志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四五

王!應行正法 王!獸類鳥類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四六

王!

應行正法 積法齎樂

行茲法者 將昇天界

 

四七

王!

應行正法 帝釋諸天

梵天與共 積法昇天

王!

應行正法 切勿等閑

 

如是誦十法行偈 更與忠告 唱最後之偈:

 

四八

茲汝有勤道 應以此為誡

接近智善者 同己成滿行

 

如是 大士如天河之奔流 如佛之善巧說法 諸多人等 表大敬意 報以千度稱讚之喝采

王大喜悅 呼大臣等問曰:汝諸大臣!持有嫩閻浮果之嘴如予子將布迦智慧者 就彼如此之言 應如何賜與?

大王!宜賜與將軍之地位

王云:如是與彼以將軍之地位 於是將布迦就職 彼由此以來 就將軍之地位 代行父王之事務

三鳥受極大之敬意 三鳥共說事相理相之訓 王守大士之訓 行布施及其他善業 死後得昇於天上

大臣等為王之葬式後 向鳥告曰:我君將布迦鳥陛下!大王之大傘應張置於貴君之頭上

大士云:王國於予 實無必要 君等請努力治國

使諸多人等遵守戒法 更將裁判法刻於金板之上:請依此以行裁判 言畢入於森林而去 彼之教法有四千年之效力

 

<결분結分>

佛對王訓誡如此之說法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王是阿難 昆達利妮是蓮華色 尾施縛多羅是舍利弗 將布迦鳥即是我

 

522 사라반가선본생담娑羅槃迦仙本生譚(菩薩=仙人)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 對大目犍連長老之般涅槃所作之談話

舍利弗長老由住於祇園精舍如來處得般涅槃之許可 往那羅村於自己出生之房間內 入於涅槃

佛聞知彼入於涅槃 佛往王舍城住於竹林精舍

 

爾時住於仙吞山腹之黑石窟有一長老 彼之神通力已達極位 自在往來於天上界及地獄界

於天上界見佛弟子有大權力 於遊增地獄見外道弟子感受大苦

彼歸人界向諸人言:某優婆塞及某優婆夷生於某天界享受榮華 外道弟子某男與某女在地獄出生於某惡道

於是諸人信佛教 排斥外道 於是向佛弟子之尊敬增大 而對於外道等之尊敬衰微

彼等對長老抱有敵意:此惡棍生存 使我等之信者分裂 尊敬衰微 我等將須殺彼

於是與盜賊名薩瑪那姑塔伽以千金 使彼率多數之部下為殺長老而往黑石窟

長老見彼前來 以神通力飛昇而去 盜賊當日不見長老而返

翌日又翌日 連續六日前來 長老依然以神通力飛去

 

然於第七日 長老昔日所為之順後業 終於得受果報之機會

彼於昔時 聽從妻言 思欲殺雙親 攜父母乘車前往森林 假扮盜賊 毆打雙親

而雙親視力微弱 不能善見分別外物 不知其子所為之事 猶只顧慮其子之安危云:子!盜賊前來殺害我等 汝宜速逃

彼思:雙親為予毆打 仍只思予之安危 予為不善之惡事

於是裝扮盜賊逃走之狀 庇護雙親 揉其手足云:父母不必憂心 盜賊已逃 再伴雙親回歸自己家中

此業於如此長久期間 未得受果報之機會 宛如火藏灰中 輾轉捕捉此最後之身體 為此長老不能飛行於空中

彼之神通力曾經震撼難陀 跋難陀 陀摩那 毘闍耶他等之上 然因此業力而變成衰弱

盜賊擊碎長老之骨如同堆積之麥桿 彼思:此人已死 率同部下離去

然長老不久恢復意識 以禪定之用具 包裹身體 運用神通 飛行前往佛所 向佛禮拜云:大德!

予之壽命已盡 予入涅槃

彼於得入涅槃之時 於其場所而入涅槃 爾時六天界一齊騷動 皆云:我等之師 已入涅槃

天人攜天香 華鬘 香煙及種種之薪木前來 造成九十九拉他那長栴檀香之火葬堆

佛立於長老之側 埋葬其遺骸;

火葬場之周圍一由旬之間 天降花雨 天人與人互相交雜而立 七日之間 續行神聖之典禮

佛集長老之骨於竹林精舍之門樓 作舍利廟

 

爾時比丘等集於法堂談話:諸位法友!舍利弗長老未於如來之前入涅槃 於佛側未得大讚辭

然大目犍連長老因於佛側入涅槃 而得大讚辭

佛來問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比丘等答:如是如是之語

佛言 汝等比丘!目犍連於予之側 得受讚辭 非自今始 前生即亦如是 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 菩薩宿於司祭婆羅門妻之胎 經十月後 於夜明時出生

此一剎那 在廣十二由旬之波羅奈都中 一切武器 均被燒盡

子出生時 司祭當適外出 偶然上望空中 見星與星間之組合狀態 彼知:

依此星而出生之童子 將成全閻浮提中之第一射手 晨起赴王宮問王夜來善休息否

王云:予如何能得安樂?今日家中一切武器 悉皆燒毀

王勿憂慮 非僅王家如是 都中之武器亦均燒毀 此乃予宅今日誕生童子之故

然則 吾師!生如是之童子 究竟將有何事發生?大王!並無何事發生 但此童子 於閻浮提洲將成為第一射手

王云:吾師!此應慶賀之事 希善育此童子 成年後 送來予處 於是王贈與乳金千兩

司祭接受還家 於子之命名日 因生時武器燃燒 特名之曰火護

 

彼童子由多人服侍而成長 十六歲時即具有無上美貌之容姿

其父見其異常發育之身體 向其子云:吾子!往得叉尸羅在名聲響亮師尊之前 修習學藝

彼云:謹遵父命 於是攜贈師尊之謝禮 拜別父母 赴彼處呈獻千兩 請教學藝 僅七日即達奧義

彼之師尊 大為滿足 將自己所有之寶刀 加上附屬品羊角製之弓 同附屬品箭筒 自己所著之鎧及纏頭之巾 悉數授與

云:火護弟子!予年已老 由今日起 由汝教導此等青年 師尊將五百青年託付於彼

 

菩薩承受師之託付 向師尊拜別 歸至波羅奈 會見父母

彼向父母問候 父曰:吾子!修得學藝耶?父親!予已習得

父聞其語 即往王宮:大王!予子修習學藝而歸 王將如何差遣 吾師!可使彼侍於予側

大王!請決定其薪資 一日使取千兩 十分厚遇 司祭滿意還家 呼其子近前轉

告曰:汝將侍於王側

 

其後 彼每日侍王各得千兩 王之侍臣等言出不平:我等未見火護之工作 彼一日獲得千兩 我等願見彼之伎倆

王耳聞彼等之言 告語司祭 司祭云:大王!甚善 乃轉告其子

彼云:吾父!謹如尊命 由此第七日可以獻技 於此期間 請國王集合國中射手 司祭往王宮向王申告此事

王向都中擊大鼓巡迴宣布 集合射手前來 所集射手 其數六萬 皆知集合之事

王命巡迴擊大鼓宣告曰:都中人眾 可一見火護之伎倆

王使準備王宮之庭 自己由多數之從者相伴 坐於美麗之椅上 呼集射手等 並呼喚:火護前來

 

彼將由師尊所授與之弓 箭筒 鎧及纏頭之巾隱於著物之下 持刀如通常之狀態出現於王之傍 立於一方

射手等互相約束:火護前來表現其弓之伎倆 但因未持弓而來 必由我等之手借弓 可想而知 我等不與其弓

王呼火護云:使見汝之技倆 火護於其四周張幕 立於幕中 脫去著物 穿繫甲冑上著鎧 頭纏頭巾

在羊角製之弓上張珊瑚色之弦 背負箭筒 佩刀於左方 手中迴旋尖附金剛之鐵杵 開幕出現

宛如衝破大地出現盛裝之龍王太子 彼向王表敬意而立

多數人眾見此而跳起 大聲喝采而拍手

 

王曰:火護!使見汝之伎倆

大王!貴君之射手中 速如電光之射人 能射毛髮之人 能射速比聲音之人 能射中(飛)箭之人 請呼此四種射手近前

王呼彼等近前 於王庭之四角形間隔中構築道場 於其四隅 使四射手站立 每人配備萬根之箭 每人之側

使立一箭之配手;彼自己(火護)則攜帶附以金剛尖之鐵杵 直立於道場之中央

彼云:大王!此四人一齊放箭向予發射 予將防衛所放之箭

王即命令:依言而行

彼等四人曰:大王!予等為如電光之射 毛髮之射 當聲當音之射 予等皆能 火護為一年幼童子 予等請止其射

大士云:盡汝所能 向予射之一觀

彼等曰:甚善 於是一時一同放箭 大士以一鐵杵與以遮擋 適宜與以擊落

菩薩擊落之箭簇 箭簳 箭羽皆按順序 整齊排列 堆成箭之小堆 積如城壁之高

射手等之箭已盡 彼知其箭盡 不毀箭之小堆而立起 回至於王傍

多數之人眾 大聲喝采 拍手跳躍 起大騷動 投下著物及瓔珞 如是積聚之財物 達一億八千兩之多

於是王問彼曰:火護!此為何技?大王!此為除箭之法 有他人知此者耶?大王!於全閻浮洲 除予別無他人

如是 使見其他之技 大王!彼諸人等立於四隅 四人均不能射予 然予只以一箭可射此立於四隅諸人

射手等不敢應允站立之事

 

大士於是於四隅豎立四株芭蕉 於鐵杵之箭端結縛紅線 先以一株為目標而放射

鐵杵於貫穿後 連續順次射穿第二第三第四各株 更由最初射穿之處貫穿返還於其手中 四株芭蕉皆被紅線相連結

多數人眾揚起無數千回之歡聲

王問曰:此為何技?大王!此為車輪貫之技 更使見他之技

大士於是使見箭杖之技 箭綱之技 箭之組紐之技 並作出箭之宮殿 箭之屋宇 箭之梯子 箭之蓮池

箭開蓮花及箭降如雨

 

如是以及其他共使見十二種珍奇之技 更又以其他之技 將非常大之物射貫七種:

計射穿八寸厚之優曇鉢羅板 四寸厚之阿薩那樹板 二寸厚之銅板 一寸厚之鐵板及捆縛一處之百木板

並由麥桿車砂車 板車之前方放箭貫通至後方 由後方放箭貫通至前方;

箭在水中可飛至四烏薩巴 陸上可達八烏薩巴;

於一烏薩巴距離之毛髮 如同視為茄子 與以射穿 彼使見如此之技 太陽已至西沒

 

而後王與約定 應任彼為軍師之職

火護!今日時刻已晚 明日授與軍師之榮譽 汝須剃鬚沐浴而來 王與一萬兩以為當日之俸金

大士云:予不需此 並將一億八千兩之寶 分與諸師 與多數之友人相伴前往沐浴剃鬚

身著一切瓔珞 以無比之榮譽回至家中 攝取種種上品之食物 入於榮華之牀而臥

 

彼於初夜中夜臥後至後夜時醒覺 盤足而坐。

彼思考自己技之始中終末:予之技藝 自始即為死路 中年將受煩惱之攪擾 最終必至受生地獄

此為殺生 一徑大意 甚肆諸欲 必至地獄

王授予軍師地位 予將有大權威 多擁有妻子 然煩惱之事務亦大 捨之亦難

予今正宜出家 一人入於森林 修習仙人之道

大士由臥牀起而外出 不使一人知曉 由宮殿下 由大門出 一人入森林中 指向瞿陀婆利河畔三由旬之伽維陀林而去

 

帝釋天知彼之出家 呼毘首羯磨吩咐云:

此火護出家遁世 將集合多數大眾前來 汝於瞿陀婆利河畔之伽維陀林中建修道院 整備出家之道具 毘首羯磨依言而行

大士來至此場所 見只有一人之通路 彼思:此確為出家之住所

經通路而行 入於任何人均未發現之修道院 見有出家之道具 彼思:此帝釋天王知予出家

於是脫去著物衣服 著赤色之樹皮上下衣 外披鹿皮之袈裟 髮編圓形 肩擔扁擔 攜杖而出草菴 登上經行之處

到處散步;以出家之光輝 於林間大放異彩 彼行觀法 於出家後第七日 得八禪及五神通

採拾落物 食森林中之草根樹實 只有一人居住 父母朋友親族一堂 見彼失蹤 哭泣各處尋覓而行

 

爾時 一山中之人於伽維陀修道院中發現大士 了悟其事 通知其父母 父母又向國王申述

王曰:汝等同來 前往會彼 勸誘其父母與多數之伴侶相隨 依山中人之言 攀緣尋找 到達瞿陀婆利河岸

菩薩來至河岸 坐於空中說法 使彼等皆入於修道院中 彼於此處亦坐於空中為彼等說諸欲為災之說法 由國王開始

諸人全部出家無遺 菩薩與諸行者羣相伴住於其處

 

然彼住其處 全閻浮洲皆知 諸王與國人共同前來至彼之前出家 行者之群眾 次第增加 集合數千之眾

若人懷有貪欲之念 瞋恚之念 侵害之念 大士往其目前 坐於空中說法及觀法之語

隨彼之教得禪定達於極致者有薩利薩羅 梅恩帝娑羅 巴巴陀 伽羅戴瓦羅 吉薩瓦伽 阿努西薩 那羅多七大弟子

 

其後伽維陀道院人滿 行者等已無居住之場所

大士呼薩利薩羅曰:薩利薩羅!

此道院於行者等不能相應 汝可伴此行者等住於栴陀鉢殊多王之國領藍巴秋羅迦邑附近之處

彼同意師言 謹遵師命 與數千之行者相伴 移住於其所 然又有多人前來道院出家 道院又見人滿

菩薩呼梅恩帝娑羅近前曰:汝伴此行者等 往蘇拉吒州境內之甘水 住於其岸邊

於遣派之後 如是第三班次送出巴巴陀:大森林中有安闍那山 汝住其附近

第四班次派遣伽羅戴瓦羅 謂曰:南路之阿槃提國有格那色羅山 汝可率眾住居於附近

其後迦維陀道院又復人滿 結果五處各有數千之行者

一方更有吉薩瓦伽向大士乞假往丹達吉王之國領毘勃瓦提城住於軍師附近之林園中

那羅多則住於阿蘭伽羅山之山脈中 而阿努西薩則仍住於大士之前

 

此時 丹達吉王使當時頗受人尊重之歌伎停止職業 彼女依其生性各處遊蕩 往王苑見一行者自思:

此為不祥之男子 向此男子之身體唾吐 然後自行沐浴

彼女嚼楊枝 首先第一吐以濃唾 向吉薩瓦伽髮之當中吐出 將楊枝投向行者頭上 自己洗頭而去

王知其事 使彼女再復其原有職業

彼女愚昧自思:向此不祥之男人唾吐 予始得此榮譽

其後不久 王使司祭退役 彼往歌妓之所問曰:汝緣何理由 恢復職業?

於是彼女向彼答曰:予向王苑不祥男人之體唾吐之故

於是司祭前往依樣向彼男之身體唾吐 果然王亦使其恢復如原來之職務

 

此時王領之邊地生起暴動 王率各種軍兵出發前往戰爭 而愚昧之司祭向王問曰:大王!汝望勝利耶 抑望敗北耶?

王曰:當然希勝

司祭曰:御苑住不祥之男 王可向彼男身體唾吐 然後再行出發

王信彼之語云:與予一同出發者 可往王苑向不祥之男唾吐

王入王苑 口嚼楊枝 最初真正由王自向行者之髮中唾吐 並投楊枝 而後洗頭 彼之軍隊亦如是行之

王去後 軍師來見行者 取除楊枝 為行者善加洗頭 問曰:王何為如是?

行者答曰:予無惡氣 只恐天人等發怒 此後第七日 國中將成荒蕪 汝速逃往他處

彼惶恐戰慄往告於王 王聞其言而不入耳 彼往自己家中 攜同妻子逃往他國而去

 

娑羅槃迦師已知其緣由 派遣二青年行者 使吉薩瓦伽坐於寢牀形之轎中 通過虛空 伴隨而歸來

王於戰爭中捕賊還都 王歸來後 天人等先行降雨 一切死骸為雨水沖流無遺 然後於清淨之砂上降天花之雨

花上降錢雨 錢上降金兩之雨 金兩之上降天之瓔珞雨

人人大為喜悅 拾取黃金瓔珞 此時有種種閃光武器之雨降落彼等身上 將諸人切斷為稀碎

然後降落大炭火炬 於彼等之上 炎炎燃燒

大山之峰傾倒 於彼等之上降下縱廣達六十肘之細砂雨 於是六十由旬之間 完全成為荒漠 此事全閻浮皆知

 

而在此國間之諸國 如迦陵誐 阿達迦 畢瑪拉陀之三王各自思惟:

昔日於波羅奈之迦尸王迦藍浮激怒堪忍行者而滅入大地 同此 那利吉拉王迫使行者等過量大食

具千人腕力之阿諸那王激怒鴦耆羅娑仙 而今又有丹達吉王損及吉薩瓦伽行者之起居 以致諸國均遭破滅

此四人之王死後出生之所 我等不解 除娑羅槃迦師之外 無人能言 我等往彼之所一問

三人與多數之伴者相隨 為詢問而出發前往

三人各自前往 事先並未互相知會 彼等接近瞿陀婆利河時 不期而遇 於是降車 三人同乘到達瞿陀婆利河畔

此一剎那 帝釋天坐於凋葉氈之石座上 思考七項詢問:

除娑羅槃迦師之外 人界天界無一人能答此問題 予將向彼詢問

又此三人之國王為向娑羅槃迦師詢問而到達瞿陀婆利河之岸邊 此王等之詢問 予亦一併為之

於是率[忉利 四王]兩天界之天人等由天界下來

 

恰於此同日 吉薩瓦伽行者死去 為葬其遺骸 數千之行者 為吉薩瓦伽設立四所栴檀香木之火葬堆舉行火葬;

從天降下花雨 遺骸葬式終了 大士入於道院 坐於行者羣圍繞之中

 

此王等到河岸時 以大軍鼓之響音而來

大士聞此 呼河努西薩行者曰:汝往觀察 此為何音?

 

彼攜水瓶前往其處 見王等而唱第一詢問之偈:

 

耳環美飾整衣裳 瑠璃真珠飾佩刀

王者!

汝等為誰且止步 汝等人界何可知

 

聞彼之語 諸王降車 敬禮而立 其中額瑟達迦王向彼回答唱第二之偈:

 

阿達迦及迦陵誐 畢瑪拉陀共三王

欲見自制之諸仙 為問彼等來此處

 

於是行者向彼等曰:諸位大王!善來之事 君等來至應來之所 請先浴水休息 然後往道院禮拜諸仙 向師詢問

為與彼等表親密 舉水瓶濺洒水滴 彼仰觀空中 見帝釋天王伴天人群 騎伊羅婆那象下來

彼與帝釋天王交談唱第三之偈:

 

虛空之中止空間 行如十五夜之月

問此大威力鬼神 人界之人何可知

 

帝釋天聞此 唱第四之偈:

 

須闍之夫在諸天 人界呼為摩伽婆

天王今日來此處 欲見自制之諸仙

 

於是阿努西薩向帝釋天曰:王!善來之事 王請稍待

乃取水瓶進入道院 歸置水瓶之後 向大士告知三人之王與帝釋天王為詢問而來

大士由仙羣圍繞 坐於廣大之園庭中

三人之王 向諸仙敬禮 坐於一方;帝釋天亦降來近於諸仙羣 合掌禮讚諸仙 敬禮而唱第五之偈:

 

吾等遠聞此諸仙 有大威力具神通

人間生物界之長 以清淨心禮諸仙

 

如是帝釋天敬禮仙羣 避免著座之六種過失 坐於一方

阿努西薩見彼坐於諸仙下風之處 唱第六之偈:

 

出家已久諸仙味 隨風飄蕩由身出

千眼者!諸仙氣味由此去 天王!諸仙之味為不香

 

帝釋天聞此唱次之偈:

 

出家已久諸仙味 隨風飄蕩由身出

大德!

此香勝好如華鬘 諸天喜好無厭惡

 

帝釋說此語後復曰:阿努西薩大德!我等終極目的為詢問而來 請與我以機會

阿努西薩聞彼之言 起立與以機會 向仙人群唱次之二偈:

 

富蘭陀羅生類主 須闍之夫摩伽婆

諸天之王破修羅 欲得機會為詢問

 

此處此等賢士中 有誰能答此巧問

向此人間三人王 乃至諸天婆娑婆

 

仙人之群聞此云:可敬之阿努西薩!君為立於大地而不見大地之言

除娑羅槃伽師之外 誰人能答此詢問?

 

一〇

娑羅槃伽此仙士 交斷男女善自制

阿闍梨子善調形 此等之中唯彼答

 

仙人之群為此言 又向阿努西薩曰:阿努西薩君!唯卿向師敬禮 以仙羣之語 請與答覆帝釋天詢問之機會

阿努西薩:謹如尊命 予以同意 向師敬禮以與機會 唱次之偈:

 

一一

昆丹尼亞!請答彼詢問 相好諸仙求

昆丹尼亞!此為人界法 智勝者之責

 

於是大士與彼機會 唱次之偈:

 

一二

諸卿!

詢問得許可 心欲為何問

自知此彼世 我將答卿等

 

如是大士與以許可之時 帝釋天提出自行準備之問題

佛說明此意義 如次言曰:

 

一三

見義因陀羅 帝釋摩伽婆

彼心常懷念 問此第一偈

 

一四

殺絕何物無憂事 棄擲何物仙稱美

可恕何者粗惡語 昆丹尼亞!吾問此義汝語我

 

於此答其所問而言:

 

一五

殺絕忿怒無憂事 棄擲偽善仙稱美

可恕一切粗惡語 賢者堪忍最第一

 

一六

對於同輩或優者 二種粗語可得恕

如何劣者語可恕 昆丹尼亞!有關此義汝語我

 

一七

畏懼之故恕優者 忌爭之故恕同輩

能恕劣者之語者 賢者堪忍最第一

 

由如此諸偈之詢問與應答 當知先後之次序

然 於如此說時 帝釋問大士曰:大德!貴君於先

言:可恕一切人之粗惡語 賢者云此堪忍最為第一

而今又云:能恕劣者之語 賢者云此堪忍最為第一 此二者之言 始終不相一致

大士對彼云:帝釋天王!後者之言 予乃就恕粗惡語之人而言 因彼知對方為劣者

然人之姿 於一見之下 不能知其為優者或劣者 故如最初所云

人如不住於一處而觀察 只見其姿 則難知其為優者或劣者 大士為說明此事 唱次之偈:

 

一八

一見姿飾四威儀 優劣同輩如何知

賢者處世扮非姿 應恕一切人之語

 

帝釋天聞此澄清疑念 繼又請願云:大德!請使予等得聞堪忍之功德 於是大士向彼唱偈:

 

一九

國土雖率大軍勢 應得堪忍之善人

此之利益不可得 堪忍之人怒自消

 

如是大士說堪忍之德時 國王等自思:帝釋天只顧自己之詢問 不與我等詢問之機會

於是帝釋知彼等之意念 暫置自己準備最後所遺之四問題 就彼等之質疑而詢問唱偈云:

 

二〇

謝汝之善答 更又問他事 以下諸王事 願為我作答

丹達吉王事 那利吉拉事 阿諸那王事 迦藍浮王事

此等極惡者 請語諸行者 彼等惱諸仙 今往生何處

 

於是大士答此唱次之五偈:

 

二一

丹達吉王唾行者 斷足亡滅民與國

活火地獄被燒炙 熱炭落來燃其體

 

二二

出家自制說正法 無過沙門被王欺

那利吉拉於彼世 眾犬聚集撕裂食

 

二三

鴦耆羅沙喬達摩 久行梵行有忍力

阿諸那王使其苦 彼王落入鐵刺獄

 

二四

出家忍辱說正法 無過沙門遭寸斷

迦藍弗王有大苦 無間地獄被生煮

 

二五

此等地獄賢者聞 更有可厭諸地獄

行法沙門婆羅門 如是諸人生天處

 

如是大士說明四人王之生處 三人國王等聞之 疑念一掃

於是帝釋天就所遺之四問題質疑 唱次之偈:

 

二六

謝汝之善答 更又問他事

何為持戒者 何為有智者

如何稱善人 不為吉運捨

 

大士答此唱次之四偈:

 

二七

善制身語意 不作諸惡事

為己勿虛語 是為持戒者

 

二八

深問心思考 惡業不可為

不捨適時語 是為有智者

 

二九

知恩報恩剛毅人 忠誠之人有善友

為愁苦人作善事 如是得稱為善人

 

三〇

具此諸德者 信心柔軟心

愛語有慈念 如是為善者

不被吉運捨

 

如是大士如昇於空中之月 鮮明答此四問之質疑 更又且答他之問事

 

三一

謝汝之善答 更又問他事

持戒與吉運 善法與智慧

何者為最優 願汝為我答

 

三二

如月對諸星 智慧為第一

持戒與吉運 皆為善人法

善巧智慧者 應與此相伴

 

三三

謝汝之善答 更又問他事 行事如何作 作何親何者

於此得智慧 語我智慧道 如何作業人 成為有智者

 

三四

親近勝老多聞人 學者亦為多問者

敬法聞法善說法 如是之人有智者

 

三五

彼有智者捨諸欲 善見無常與苦病

如斯觀苦大怖畏 對諸欲望盡捨棄

 

三六

去欲制害心 養無量慈心

對所有生類 無傷害之心

無有毀謗事 上昇梵天界

 

如是大士說諸欲之害時 此三人之國王與其兵士等 當場均捨去欲心

大士知此 為使彼等歡喜而唱偈:

 

三七

此大不思議 阿達迦國王

汝與迦陵誐 畢瑪拉陀王

三人位尊者 一總棄欲念

 

大王等聞此 對大士表示謝意而唱偈:

 

三八

知他心之人!

汝說為正然 吾等總棄欲

與機垂慈悲 使我成汝果

 

於是大士與彼等以機會 又唱次之偈:

 

三九

汝等捨欲念 與機垂慈悲

汝等得成果 大喜滿汝身

 

彼等聞此 首肯而述偈:

 

四〇

廣智之人!

一一汝所語 隨汝之所訓

吾等得汝果 大喜滿吾身

 

於是大士使彼兵士等出家 送出彼行者等而唱偈:

 

四一

行者供養行終了 卿!可敬人等且還去

常喜禪定心安靜 此為出家第一樂

 

行者等首肯彼語 敬禮後昇於空中 各往自己之所而去

帝釋天亦起座 合掌拜大士如拜太陽 向大士為禮 隨伴侶而去

 

<결분結分>

佛知此事端 述次之偈:

 

四二

賢者仙士說妙法 具有最上意義偈

譽高天人等聞法 歡喜感謝去天都

 

四三

調整文句意義深 賢者仙士說此偈

聞此偈者為大事 前後奇特見優者

前後所見諸優者 彼等不至死王所

 

如是佛以阿羅漢果示教之極致 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 前生於目犍連墓 亦有降花雨之事

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云:

 

四四

薩利薩羅舍利弗 迦葉梅恩帝娑羅 巴巴陀為阿那律 戴瓦羅為迦旃延

阿努西薩阿難是 吉薩瓦迦拘利多 娑羅槃迦為菩薩 本生譚應如是知

 

523 아란포살천녀본생담阿蘭布薩天女本生譚(菩薩=行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比丘受原妻之誘惑所作之談話

此一譚於根本生譚[第423]中曾經詳述

佛對比丘問曰:比丘!汝厭出家之事為真實耶?吾師!是為真實 何故厭耶?

答云:為原妻之故 汝比丘!

彼婦人對汝作不利者 汝於前生亦為彼婦人破壞禪定 三年間成為癡呆 失去本性而臥 後還復本性 有大悲嘆之事

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出生於迦尸國婆羅門家

達成年後 通一切學藝之奧義 彼入仙人之道而出家 於森林中食草根果實以繫命

爾時有一牝鹿食彼塗己精液之草 飲水之後 以此對彼起戀著之心而姙娠

自此以來 牝鹿時來彼處 徘徊於道院之周

大士考察 知其緣由;牝鹿後生一人兒 大士愛如己子而育養 命名為伊西辛伽 繼而達分別識物之年齡 使之出家

自己時已年老 伴子往那利林中 謂其子曰:子!

此雪山中住有如花之美婦人等 凡入彼女等之手中者 皆陷於大破滅 汝須注意不可為彼女等之手所乘

菩薩使子聽從 其後死去 生梵天界

 

伊西辛伽遊戲於禪定 棲居於雪山地方

彼苦行甚劇 使諸根之動作皆失 於是依彼持戒之力 搖動帝釋天座

帝釋詮索知其緣由 彼思:此人將使予由帝釋天之位墜落 須派天女前往破其戒法

於是向天人世界巡迴探索無遺 於服侍自己一億二千五百萬人之中 除阿蘭布薩天女之外 實無能得破戒之人

彼呼女近前 命令前往破伊西辛伽之戒

為示此意義 佛述次之二偈:

 

於此破修羅 勝者因陀羅

彼於善法堂 呼喚天女說

 

阿蘭布薩!

忉利諸天人 與予共求汝

伊西辛伽仙 往誘破其戒

 

帝釋天云:汝往伊西辛伽之處 收彼入於掌握 破其淨戒 彼命阿蘭布薩述次之偈:

 

誓正戒行清 彼賢喜涅槃

勝於吾等手 追彼道業還

 

阿蘭布薩聞此 唱次之二偈:

 

天王!

汝今為何事 對予何所求

汝云誘仙士 有諸他天女

 

無憂難陀園 優予者多有

彼等依序來 可為誘惑者

 

於是帝釋天唱次之三偈:

 

汝實真實言 亦有他天女

無憂難陀園 甚多優天女

 

彼等近男子 不知奉侍道

如汝斯善知 四肢五體美

 

美麗之婦人!

唯汝正可行 婦女中最優

善以色與姿 入彼於掌中

 

阿蘭布薩聞此 述次之二偈:

 

予受天王命 予將不負行

犯彼仍恐懼 梵志威光盛

 

一〇

愚人犯仙士 必將陷地獄

受苦悔恨多 予身毛豎立

 

以下現正等覺者唱次之三偈:

 

一一

天女眉目麗 語後辭王去

阿蘭布薩女 往侍苦行仙

 

一二

彼女入森林 四方半由旬

漿果多樹林 伴此苦行仙

 

一三

晨朝朝食頃 朝日始東昇

行者掃浴場 彼女來近前

 

於是苦行者問彼女曰:

 

一四

手著諸腕環 兩耳飾耳環

光輝閃如電 恰似藥王星

 

一五

色似火太陽 香如金栴檀

雙股善締結 美婦有大幻

 

一六

華奢柔且清 汝脚善調整

行走甚可愛 我心為所捕

 

一七

雙股逐漸大 恰似象之鼻

汝臀軟且圓 有如賭輪盤

 

一八

汝之臍善据 有如蓮華萼

遠方眺黑眼 塗抹優顏料

 

一九

胸生雙乳房 猶如半瓠果

無莖生兩顆 膨漲盛甘乳

 

二〇

頸長螺貝形 延那鹿之頸

唇齒相接美 舌面現真紅

 

二一

上齒與下齒 皆以楊枝清

兩列齒美麗 鳴玉叩齒莖

 

二二

眼黑緣週赤 金鳩佳果似

長大且光明 汝眼實美麗

 

二三

汝之頭生髮 清洗不過長

若以金櫛梳 放散旃檀香

 

二四

農夫與牧者 商人之行所

仙士善自制 來此苦行所

 

二五

於此大地上 不見如汝者

汝為何人兒 我等欲知汝

 

如是由足底至頭髮 於行者稱讚彼女自己之事時 阿蘭布薩默然不語 彼女總結其言 知彼之愚癡 乃唱偈曰:

 

二六

袈娑婆!

汝言若如是 汝身為有幸

今非問事時 友!來!吾等入道院

來!娛樂之達人 抱汝共享樂

 

如是語後 阿蘭布薩自思:予居此處 此人不可能入予手中 予須顯示去狀

彼女巧施誘惑 使行者昂奮 彼女向來路而去

佛為說明此意義 述次之偈:

 

二七

如是言後弄引誘 眉目秀麗天女去

阿蘭布薩為伴侶 伊西辛伽急等待

 

然而行者見彼女起去 自思:此女去矣!於是急速振步向前攔阻 於彼女慢慢離去時 用手捉住髮毛

佛為說明此意義 作以下之言:

 

二八

彼急行如風 俄然帶活氣

追趕向彼女 捉其髮之端

 

二九

異常之美婦 返身擁抱彼

毀滅其梵行 帝釋如己願

 

三〇

帝釋天住難陀園 天女以心接近彼

天主深知彼女心 贈彼金座善休息

 

三一

美婦抱其胸 美飾被物覆

眾多寶蓋掛 即於座伴彼

 

三二

如一瞬之時 三歲間抱彼

三年間如醉 婆羅門儆醒

 

三三

環視四週見綠樹 九葉之樹花正開

彼見瞿枳羅鳥群 囀鳴跳躍於樹上

 

三四

彼泣淚滿眼 巡迴見四邊

彼未唱腭文 亦未行供養

不為火神祭 一切無作為

 

三五

曾記託使者 誘予心者誰

予住森林中 予身貯威力

恰如滿寶船 海上為賊捕

 

阿蘭布薩聞此自思:若予不言 此人必將詛呪於予;今向彼實言 彼女現身而立 唱次之偈:

 

三六

予為服侍汝 天王所派遣

以心打汝心 使汝行放逸

 

彼聞彼女之言 回憶父與之教訓:不守父之言 陷入大破滅 彼悲嘆唱次之四偈:

 

三七

吾父曾訓我 彼云此等事

婦女等蓮華 青年!汝應有覺知

 

三八

覺知胸腫物 青年!此事應覺知

吾父如斯訓 恰如慈愍者

 

三九

吾不守彼語 不隨老父訓

無人森林中 今唯獨傷痛

 

四〇

吾將如訓行 禍哉!生命吾何用

再復為如是 吾將死來臨

 

彼棄欲樂發禪定 現彼沙門之威光 阿蘭布薩知彼發禪定 心懷恐懼而懺悔

佛為說明此一意義 述次之二偈:

 

四一

彼之威光與精進 見彼堅固不動心

阿蘭布薩以頭接 伊西辛伽仙之足

 

四二

大雄者!仁者勿怒我 大仙!仁者請恕我

予為作利益 譽高忉利天

一切諸天都 為汝所震動

 

行者向彼女云:汝婦人!予恕汝 隨汝所好之處而去

於是放彼女去而唱偈云:

 

四三

婆娑婆天主 忉利諸天人

吾給與祝福 少女!隨汝喜處去

 

彼女敬禮 乘其黃金之座往天都而去

佛為說明此意義 述次之三偈:

 

四四

接彼之足 右繞為禮

彼女合掌 由彼處去

 

四五

黃金為座 登於其上

美飾被物 眾多天蓋

彼女乘座 來諸天側

 

四六

輝如電光 來如燈火

天王欣喜 與彼以惠

 

彼女於帝釋天之前請惠 唱最後之偈:

 

四七

帝釋天!

一切生類主 請與我以惠

我對彼仙士 不再行誘惑

帝釋天!

此為我請求 是為我之惠

 

<결분結分>

佛為此比丘說此法語後 說明四諦——說四諦之理竟 此比丘得預流果——

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阿蘭布薩 是比丘之原妻 伊西辛伽仙是厭出家之比丘 父之大仙即是我

 

524 호라룡왕본생담護螺龍王本生譚(菩薩=龍王)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布薩日之行所作之談話

爾時佛為使守布薩戒之優婆塞等浸潤於法悅 佛言:昔賢者等棄龍王之大榮華 而守布薩戒

為應大眾之請求 佛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王舍城摩竭陀王治國時 菩薩出生於第一妃之胎 命名為多約達那

彼達成年時 於得叉尸羅 修習學藝 歸來見父

父以灌頂之禮 使彼即王位 自己則出家入仙人之道 住於王苑中

菩薩每日三度往父處 父受最大之尊敬與奉養

然父因有干擾 徧處觀法之預備行亦尚不可得 彼思:

予受尊敬與奉養甚大 然住於此處 不能割斷牽絆 予將不告予子 往他處修行

彼未告知任何人而出王苑 過摩竭陀國 至由彌沙塞國之桑伽巴拉湖流出之堪那賓那河曲處之羌達迦山麓結一草庵

住於其處;行徧處觀法之預備行 得禪定與神通 採拾落果物以繫命

有護螺龍王由堪那賓那河出 率諸多伴侶 時時前來彼處 彼為龍王說法而使聞

 

一方菩薩思欲見父 而不知其行方 經過多方探索後 判定父之居所

為與父會 與諸多伴侶 前往其處 設野營於一方 彼與少數之大臣同往道院

恰於其時 護螺龍王與諸多伴侶共坐 聽聞說法 見王之來 向仙士敬禮 起座而去

 

王禮拜其父 心感欣慰 著座後問父曰:尊師!彼來坐於父側者為何王?

子!彼乃護螺龍王 於是彼對龍王優美之姿態 向龍王世界生起嚮往之欲心

於彼處滯留數日後 計劃不斷送來父親之食物 彼歸還自己之都城 於四門門口設施物所

行震動全閻浮提洲之布施 持戒守布薩日 憧憬龍之世界 彼壽命終了 遂出生於龍之世界 成為護螺龍王

 

然經時之後 彼對榮華覺悔 自此以後 願宿於人胎 守布薩日

然因住於龍之世界 守布薩日不能成功 戒法陷於破滅

於是彼離去龍之世界 來至伽那賓那河附近之大道邊 一人步行細路之間 盤曲於蟻穴之上 立布薩日之誓以守戒:

予之皮肉及其他任何有所欲者 請即持去 將自己之身 施與他人

彼臥於蟻穴之上 行沙門之法 十四日十五日過後 於十六日還歸龍之世界

 

如是彼持戒蜷臥 某日住於邊僻鄉村有十六人為獵物而來 手

攜武器,徘徊森林之中。彼等一物不得將歸,見彼臥於蟻穴之上 彼等自思:

今日如大蜥蜴者皆未得一隻 殺此龍王為食

彼等謂:如此大物 捕彼必逃 幸彼蜷臥 以鐵籤刺之 弱而易捕 諸人手持鐵籤近前

菩薩身體大如獨木舟 盤曲如須摩那花環 眼如金橘伽果 首似佳雅須摩那花之美麗

彼聞十六人之足音 由盤曲中抬首 張開赤眼 見諸人手持鐵籤而來 彼思:予之心願 今將成就

予之身體 任與施人 予精進決心而臥 此人等用刀切割予之身體 予亦不怒不開眼一見

彼深恐破壞自己之戒法 堅定決心 將首縮入盤曲之中而臥

 

於是彼等近彼處 捉彼之尾端 拉曳至地上 以銳利之鐵籤 自八處突刺 然後以黑蔓樹之木棒由傷口處貫穿八處

用扁擔擔起 登路步行

大士雖被穿刺多處 亦不開眼怒視彼等 於八支木棒擔行之中 彼之首下垂而滑落於地上

彼等云:頭部下垂 於是使彼臥於大道 重新以鐵籤穿其鼻孔 貫通繩索提起 而尾又下垂 再將尾提起登路而行

 

恰於此時 毘提訶國彌絺羅城之阿拉羅富豪率領五百車輪 而自己乘坐舒適之馬車通過其處

見此村人等如此捕捉菩薩而行 彼與此十六人十六頭牛車並各與一握之金幣

更與其每人相同之上下衣物及其妻女等衣物瓔珞等類之物 而將菩薩釋放而去

龍王還家 立即與多數之伴侶往迎阿拉羅 語彼龍世界之勝善 伴彼歸至龍之世界;

以三百龍女向彼表大敬意 使彼飽享天上之妙樂

阿拉羅住於龍之世界約一年間 享天上之樂後 告龍王曰:友!予思欲出家

於是攜出家之道具 由龍之世界往雪山地方出家 久住於其處

其後遊行來至波羅奈城 住於王苑 次日為行乞入於城中 來至王宮之門口

而波羅奈王見彼 對彼之四威儀遂起信心 呼彼入使著席入坐 使攝受上味之食品 自己坐於低席 與彼交談

唱第一之偈:

 

汝眼澄明尊貴風 思卿出身於良家

如何決心捨財富 慧者!緣何棄家而出家

 

以下應知為行者與王之間問答偈之次序:

 

人主!

大龍有大威神力 我曾見彼之宮殿

見彼善業大果報 王!我由信心而出家

 

王由貪欲心出家 不怖不怒不虛言

汝為予問語此義 聞之予亦起信心

 

國主!

予為商事旅途中 村之子等喜氣盈

大龍巨大身盤曲 予見彼等擔其行

 

人主!

於是我今近彼前 身毛豎立恐懼言

將此恐物擔何處 子等!汝等擔龍將何為

 

吾等擔行為食彼 巨身大蛇肉味美

肉質肥厚且柔軟 毘提訶人子!汝未食蛇不知味

 

由此吾等將歸家 取刀切割互分配

舉家食肉多欣樂 吾等與此蛇羣敵

 

若此巨大龍 為食難運行

我今與汝等 十六犁牛金

解此龍之縛 使彼去逃生

 

吾等食牛樂 曾有多蛇食 阿拉羅!

吾等從汝語 毘提訶人子!汝為吾等友

 

一〇

大龍通鼻孔 腸腹解縛索

解索彼龍王 不久東方去

 

一一

不久向東方 對我湛淚眼

我合十指掌 隨行彼後方

 

一二

汝唯急行去 再勿為敵捕

再會此獵夫 將必成大苦

村之子等行 不見之處去

 

一三

彼赴水清紺碧湖 彼處樂有良浴岸

衛他薩樹閻浮樹 茂密生於湖水畔

心中喜悅無怖畏 入浴其中實愉快

 

一四

彼大龍王入不久 人王!天人之群現我前

侍予猶如子侍父 徹胸悅耳歌梵音

 

一五

阿拉羅!汝為吾父母 最親生命友

吾復得神通 阿拉羅!汝觀吾棲居

豐食多飲料 快樂如天宮

 

大王!彼龍王更讚美自己之世界 唱次之二偈:

 

一六

此地地形善 柔美無砂礫

草短塵土少 神怡憂心絕

 

一七

閑靜紺青色瑠璃 四方安樂菴羅林

花開熟果半熟果 年中六時結果實

 

一八

主!

彼於此等林園中 廣大住居黃金造

銀柱閃閃耀白光 猶如空中電光輝

 

一九

廣廈摩尼黃金造 諸色常作善調適

其中充滿諸少女 王!帶飾黃金之腕環

 

二〇

護螺龍王氣品高 居住無比宮殿上

光輝燦爛有千柱 彼處居彼第一妃

 

二一

價貴有光瑠璃造 手持性善摩尼珠

賢淑無過一婦人 彼運寶座來予前

 

二二

龍王於是取我手 彼言使坐第一座

長者彼處且著座 卿吾師中第一人

 

二三

他之賢淑婦人等 紛紛攜水來予前

主!

彼等親切洗我足 如同愛妻洗其夫

 

二四

彼之賢淑婦人等 持來黃金裝之鉢

種種羹湯加添物 盛入飯食心神爽

 

二五

巴拉陀!

君之食事已完畢 彼等已知夫君心

以妙音樂饗應我 侍我廣大無限樂

 

龍王來至予之近前 唱次之偈:

 

二六

阿拉羅!我妻之數有三百 腰細膚光如蓮華

阿拉羅!彼女等可隨汝欲 贈送與汝為婢女

 

彼阿拉羅更進而言曰:

 

二七

一年之間噉天味 最終我更重問彼

龍王!

如何得此如何作 得占天宮最上位

 

二八

汝為不求而得耶 汝依幸運而生耶

此為自爾而來耶 或為天人之施耶

龍王!

我今問汝如何作 汝得天宮最上位

 

此後為二人問答之偈:

 

二九

非不求而得 非依運而生

非自爾而來 亦非天人施

依身無惡業 善業到天宮

 

三〇

汝為禁業何梵行 汝曾積有何果報

龍王!

汝今就此請語我 何為汝得到天宮

 

三一

吾為人主摩竭陀 多約達那有威德

我知生命不常住 我知生命變化法

 

三二

我常以此澄淨心 恭行飲食大布施

布施之泉稱吾家 飽食沙門婆羅門

 

三三

吾為禁業此梵行 我因積得此果報

依此我得到天宮 寶物甚夥飲食豐

 

三四

汝善聲歌與妙舞 但非永劫久存者

缺乏神力無威光 神力威光擊破汝

持牙之武器者! 緣何汝為彼等捕

落入流浪者手中?

 

三五

汝心甚感大怖畏 汝之齒根威不繼

持牙之武器者! 緣何汝為彼等捕

遭遇流浪者之苦?

 

三六

吾非心感大怖畏 威力不得傷彼等

雖有善譽行善法 如居海濱超不易

 

三七

阿拉羅!

十四日與十五日 常守禁業布薩戒

然彼十六村子來 攜帶縛索及強網

 

三八

穿鼻又貫索 彼等虜吾去

吾忍如斯苦 不破布薩日

 

三九

獨行之路我見汝 汝有強力與美色

修得尊貴與智慧 龍王!汝修苦行有何要

 

四〇

非兒之故非財故 阿拉羅!亦非為我壽命故

願望人間去託胎 因此努力修苦行

 

四一

汝有赤眼廣胸襟 調適鬚髮善莊飾

赤旃檀香塗汝體 乾闥婆王輝四方

 

四二

有大威力得神足 滿足天人所有欲

龍王!

我就此事請問汝 緣何人界得勝此

 

四三

阿拉羅!

人界之外不制戒 不得清淨入涅槃

吾今得入人間胎 盡此生死終入滅

 

四四

我住汝前一年間 受汝飲食之供養

龍王!我今告汝將離去 主!我將自此久離家

 

四五

子女妻室侍者等 常時親近奉侍汝

彼等無人輕視汝 阿拉羅!吾今見汝心快樂

 

四六

雖然家有父母在 生有愛兒更勝優

我居此處猶勝彼 龍王!能信我者汝之心

 

四七

吾有如意之赤珠 大如意寶齎多財

自己攜之離家去 得財之後再捨棄

 

如此語後 阿拉羅曰:大王!於是予向龍王云:友!予不用寶 予欲出家

請受出家道具後 予與龍王同出龍之世界 彼返歸後 予入雪山出家 於是為王說法語 唱次之二偈:

 

四八

人間之欲非常住 我見時時變化質

應知諸欲之過患 大王!我依信心我出家

 

四九

人如樹上果實落 由少到老壞身軀

大王!

我今知此我出家 沙門道優更無疑

 

王聞此唱次之偈:

 

五〇

汝實可為親近者 多聞思深有智慧

阿拉羅!

得聞龍與汝之事 無量善業予將行

 

於是行者激勵於彼 唱最後之偈:

 

五一

王實可為親近者 多聞思深有智慧

大王!

汝聞龍與我之事 無量善業王必行

 

如是彼為王說法 四年間於雨安居月住於彼處 然後再往雪山 於一生中修四梵住法 死後生於大梵世界

護螺龍王一生涯中守布薩戒 王亦行布施及其他善業 後皆隨業生於應生之處

 

<결분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行者是迦葉 波羅奈王是阿難 阿拉羅是舍利弗 護螺龍王即是我

 

525 소수타소마왕본생담小須陀蘇摩王本生譚(菩薩=王)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出離波羅蜜所作之談話

現在本譚與大那羅陀迦葉本生譚[第544]相同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稱為善見之都 梵與王住於其處

菩薩出生於第一妃之胎 彼之面容有如滿月之光彩 於是彼被命名為月[蘇摩]王子

彼達識別事物之年齡 具有遇事好問之習慣 於是彼以多聞之月[須陀蘇摩]而知名

達成年後 彼往得叉尸羅修習學藝歸來 由父王讓與白傘 正當治國

彼之王權 實甚優秀 彼自月[闡陀]王妃以下有一萬六千之婦女

 

其後 養育子女之後 彼厭於家庭之生活 思欲入森林出家 某日 彼向理髮師云:予之頭上如有白髮 請告知於予

理髮師承諾王言 其後發現白髮 彼告於王 王曰:將其拔下 置予掌中 理髮師以黃金之鑷拔取 置於王之掌上

王見此驚恐:予之身體負於年齡 於是取其白髮下殿 於大眾人等所見之處 設王座而就座

呼喚自將軍以下八萬諸大臣 司祭以下六萬婆羅門等 及其他之都人村人諸人等前來

謂曰:予之頭生白髮 已為老人 希知此我將出家 於是唱第一之偈:

 

予之都人諸朋友 敬告大臣及議員

予之頭上生白髮 自今予將願出家

 

大眾聞此 均皆喪膽而唱偈曰:

 

無理由事如何宣 大王!妃等胸中如箭穿

王之綵女有七百 如何成行彼女等

 

於是大士唱第三之偈:

 

彼女等可認此事 年尚幼者侍他人

予之憧憬在天上 緣此之故予出家

 

大臣等不能向王作答 往王母后之處說明此事

王母急來其處問曰:汝欲出家之事為真實耶?王母唱次之二偈:

 

月!予為汝之母 使予興悲嘆

不顧而出家 王!予未得良子

 

月!汝為我生產 使予興悲嘆

不顧而出家 王!予未得良子

 

菩薩對母雖如此之悲嘆 亦不答一言 母啜泣不止 退於一方 於是告知父君 父來先唱一偈:

 

所謂法者何 月!何名為出家

王!吾等垂老矣 出家而不顧

 

大士聞此默然不語 於是父對彼曰:月!汝縱對父母無有愛情 汝之子女人數眾多而年幼 汝若不在 不能生活

汝俟彼等成長後再行出家 於是唱第七偈:

 

汝有多兒等 幼小未成年

不見以甘語 彼等思逢苦

 

大士聞此唱偈曰:

 

此等幼兒女 美麗未成年

一總如卿等 不久相別離

 

大士為如是之言 為父說法 父聞彼之說法 默然不語

然後通知彼之七百綵女 彼女等下殿至彼之側 抱彼之足踝悲嘆而唱偈曰:

 

汝之心腸狠 毫無悲傷心

王!不顧出家去 予等甚悲泣

 

大士見彼等投身於自己之足下 聞悲嘆之聲 唱次之偈:

 

一〇

予非心腸狠 亦有悲傷心

憧憬望天上 以故予出家

 

然後彼等通知彼之第一妃 彼女姙娠身重 將近臨月 前來禮拜大士 立於其側而唱次之三偈:

 

一一

月!予為汝之妻 予心甚悲嘆

不顧出家去 王!予未得良夫

 

一二

月!予為汝之妻 予身姙娠重

不顧出家去 王!予未得良夫

 

一三

胎兒已成熟 產前且勿去

一人為寡婦 勿使日後苦

 

於是大士唱偈曰:

 

一四

胎兒如成熟 希具美容姿

如產為男子 遺彼予出家

 

彼女聞彼之語 悲痛不堪 彼女云:大王!以今為限 予等已再無好運

彼女以兩手撫胸 拭淚而大聲揚泣 大士勸慰彼女而唱偈:

 

一五

月妃!

勿憂汝勿泣 眼似森闇葉

且上宮殿中 予即將離去

 

彼女聞彼之語悲痛不堪 登上宮殿

哭泣而坐 此時菩薩之長子發現彼女 驚訝而問曰:我母何故哭泣而坐?而唱偈曰:

 

一六

母!

何人逆汝氣 何故汝哭泣

指名親族中 強使吾得見

何人取傷汝 吾將格殺彼

 

妃於是唱偈曰:

 

一七

國王逆予氣 汝不能殺彼

子!

汝父對予言 不顧將離去

 

長子聞母妃之語:母!是何言耶!如是予等豈非為無依之身耶?彼悲嘆而唱偈:

 

一八

曾乘車出園 乘醉象而戰

多聞月出家 予今將如何

 

爾時彼弟方七歲 見二人哭泣 來至母側之近前 問曰:母親何故哭泣?

彼聞其故云:母停止哭泣 予不許父出家

彼勸慰二人後 與乳母一同下殿往父王之所:父王!汝厭予等 汝言棄置予等出家 予不許父王出家

彼緊抱其父之首 而唱偈曰:

 

一九

吾母甚悲泣 長兄亦不愉

吾今執汝手 不許汝離去

 

大士自思 此子乃使予困擾之物 將用如何之方便退之 於是向乳母曰:

此大摩尼寶珠 予今與汝 請抱此兒 勿使予困擾

彼自己不能退兒之手 因此向彼女為贈物之約束 而唱偈曰:

 

二〇

乳母汝起立 他所伴王子

予欲昇天界 勿使遮予行

 

彼女受取贈物 勸慰王子伴往他處 心中悲嘆而唱偈曰:

 

二一

捨棄光寶珠 對予成何用

吾王今出家 王子奈若何

 

爾時大將軍自思:國王陛下自思:予之財寶過少 予將說明多寶之事

彼起立向王禮拜而唱偈曰:

 

二二

王汝庫甚大 王汝倉充實

汝克取大地 大王!且娛勿出家

 

王聞此唱偈曰:

 

二三

予之庫甚大 予之倉充實

予克取大地 遺此予出家

 

庫拉瓦達那長者聞此 於王將離去時 前來向王禮拜而唱偈:

 

二四

吾亦多財寶 大王!吾不能數算

一總獻與汝 大王!且娛勿出家

 

大士聞此 以偈答曰:

 

二五

汝之財寶夥 庫達拉瓦那!予受汝獻納

憧憬望天上 依此予出家

 

庫達拉瓦納聞此而去 王呼其弟須摩達多近前謂曰:吾弟!予如入籠之野雞 頗感嫌厭 對家庭生活思感不滿

今日予將出家 汝可治國 彼讓渡王位而唱偈曰:

 

二六

須摩達多!

嫌厭氣生起 不滿念壓予

障礙亦還多 出家自今日

 

須摩達多聞此 自思亦欲出家 今為說明而唱一偈:

 

二七

此為汝喜所 須陀蘇摩!今日汝出家

無汝不堪能 我亦欲出家

 

然須陀蘇摩王拒彼而唱半偈:

 

二八

鄉間無炊食 汝不可出家

 

大眾諸人聞此 齊伏於大士之足下唱次之半偈:

 

吾王今出家 吾等將如何於是菩薩曰:汝等且止勿憂 縱予永久生活 不久亦須與汝等告別 有為之諸行皆無常住者

於是為大眾說法而唱次之諸偈:

 

二九

生命將逝去 如篩中少水

生命如是短 懶惰非其時

 

三〇

生命將逝去 如篩中少水

生命如是短 愚人反懶惰

 

三一

彼等增奈落 畜生餓鬼界

渴愛所絆縛 亦增修羅群

 

大士如是為大眾說法終了 登上布婆伽宮殿 立於第七階之上 以刀斷髮髻曰:予與汝等為無任何緣者 各各可取王位

於是將頭纏之飾與髮髻一同投向大眾之當中 大眾諸人接取後 翻轉於地上而悲泣

而於彼處升起大片之塵雲 立於後方人等見此悲嘆曰:王斷髮髻與頭飾一同投向大眾之當中 為此近殿處而起塵雲

於是唱偈:

 

三二

布婆伽宮近 平地揚塵雲

譽高吾法王 斷髮將離宮

 

大士遣一從者持出家之道具前來 使理髮師剃去鬚髮 置飾身之具於寢牀之上 割去赤布之邊緣 著黃色之衣

將土製之鉢 掛於左肩之上 手攜一杖 於屋上之廣場各處來往巡視之後 下降宮殿 步入街路之中 然彼離開時

無人知其行蹤

此時七百之剎帝利族出身之少女等 登上宮殿 見彼不在 惟餘裝飾之品 由宮殿下 往一萬六千婦人之所曰:

汝等重要之主人須陀蘇摩大王已出走出家 於是七百少女揚聲悲泣而外出

此一瞬間 大眾諸人知王出家之事 都中之人震撼 皆云:大王出家出走 於是均集於王宮之門前

大眾皆曰:王在此處 王在彼處

王宮到處凡王所使用之處 各各處所無不尋盡 不見王姿 於是大眾悲嘆徘徊觀望 唱次等諸偈:

 

三三

此彼黃金殿 散落撒花環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三四

此彼黃金殿 散落撒花環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三五

此彼黃金閣 散落撒花環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三六

此彼黃金閣 散落撒花環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三七

此彼無憂樹 結成森林地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三八

此彼無憂樹 結成森林地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三九

此彼之御苑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四〇

此彼之御苑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四一

迦尼割羅林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四二

迦尼割羅林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四三

波吒梨林中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四四

波吒梨林中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四五

此彼菴羅林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四六

此彼菴羅林 諸花盛開放

三時不變美 [樹木葉常青]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四七

蓮池花覆水 禽類群聚集

此處王逍遙 婦女等為伴

 

四八

蓮池花覆水 禽類群聚集

此處王逍遙 親族群為伴

 

以此等偈悲歎而徘徊

如此方方處處悲嘆觀望 大眾復來王宮之庭 唱偈曰:

 

四九

確實吾王真出家 須陀蘇摩捨王國

持杖身著黃色衣 一人遊行唯如象

 

於是人人棄捨各自家中財產 執子女等之手 往菩薩之所而來;

同時父母 妻子 一萬六千之舞女亦一同前來 都中宛然全部皆空 地方之住民等亦隨後而至

菩薩由綿長十二由旬行列之眾相伴 往雪山之方而去

爾時帝釋天知彼出城 呼毘首羯磨近前 命令遣派云:毘首羯磨!

須陀蘇摩王如願出城 彼需用居所 集團過大 汝往雪山地方 於恒河岸邊 為彼等建長三由旬 幅五由旬之道院

毘首羯磨依命而為 於道院之中準備出家之道具 設一人通行之道路 然後歸往天上界而去

大士尋覓道路 進入道院 自己先行出家 然後其他諸人出家 如是大眾出家 三十由旬之場所一時充滿

至如毘首羯磨建造道院之方法及大眾諸人出家之狀況 乃至菩薩如何整頓道院 一如護象本生譚[第509]所述可知

大士對有起欲念或邪念者 則飛至虛空 往其人之處而來 於空中結跏趺坐垂訓 唱次之二偈

 

五〇

昔曾喜為戲 笑事勿回憶

勿為愛欲毀 樂至善見城

 

五一

無分晝與夜 增修慈愛心

善業人住處 往至天上都

 

此仙眾守彼之訓 皆趣梵天之世界 此皆於護象本生譚中敘述可知

 

<결분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 佛言:汝等比丘!如來非自今始 前生既已遂其大出城之願行

於是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母是大王之一族 闡陀妃是羅睺羅之母 長子是舍利弗 季子是羅睺羅

乳母是久壽多羅 庫拉瓦達那長者是迦葉 大將軍是目連 須摩達多王子是阿難 須陀蘇摩王即是我

' > 쿳따까 니까야'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본생경本生經 第19篇  (1) 2024.12.23
본생경本生經 第18篇  (1) 2024.12.23
본생경本生經 第16篇  (0) 2024.12.21
본생경本生經 第15篇  (0) 2024.12.21
본생경本生經 第14篇  (0)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