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經/쿳따까 니까야

본생경本生經 第5篇 38 반품半品

38 반품半品

371 장재구살라왕본생담長災拘薩羅王本生譚(菩薩=王子)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於憍賞彌城引起紛爭者等之談話

當大眾皆來祇園精舍懺悔時 佛呼彼等言曰:汝等比丘!

汝等為予之實子 為由予口所生之幼子 父所與之教訓 而為幼子踏破蹂躪實為不宜 然汝等不行予之教訓

昔之賢人等 使殺兩親奪王位之賊於森林中入自己手中 因向賊云:

兩親所與之[教訓]不可違背』而不與殺戮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於此本生譚之中 於僧伽貝達伽本生譚中有詳細說明

 

<주분主分>

長壽王子於森林之中 彼取枕於自己之膝而臥之波羅奈王之髻

彼云:今可切割殺予兩親之賊為十四片 彼將刀舉起 只於此一剎那 彼憶起兩親所與之教訓

彼思:縱令捨棄生命亦不可違背兩親之教訓 只可對王予以責難

於是唱第一之偈:

 

大王!

王所為如是 一切任予意

使予由苦脫 是為何道理?

 

王聞之唱第二之偈:

 

兒!

我所為如是 一切隨汝意

使予得脫苦 並無何道理

 

於是菩薩唱其他之偈:

 

善行為於外 善言表於外

死時為有護 非是他財寶

 

罵我與打我 勝我奪我物

如是懷思者 不得息其怒

 

罵我與打我 勝我奪我物

不懷如是思 其怒自平息

 

以怒為怒者 終難得鎮定

以愛可鎮怒 此為永久法

 

菩薩如此語畢云:大王!予不傷卿 請卿殺予 彼以手中之刀使王握之

王曰:否 予決不對汝傷害 王立誓後與彼一同還都

王向大臣等介紹:諸位!此拘薩羅王之王子是長壽王 彼為對予施與生命之人 對此人不可與任何傷害

王以自己之姬妻與之 使彼坐於其父王之王位 自此以後 二人彼此和睦共行王事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父母是今王族 長壽王子即是我

 

372 록아본생담鹿兒本生譚(菩薩=帝釋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老人所作之談話

彼使一兒童出家為沙彌 對彼恭謹仕奉 後得病死 老人因彼之死 悲痛不堪 大聲喊叫哭泣 到處狼狽巡迴

比丘等亦不能使其斷念 於法堂中開始議論:諸位法友!

如是如是之老人 因沙彌之死而泣叫徘徊 此概為彼怠於死觀之修行

佛出其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 集於此處?

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

佛言:汝等比丘!此非今始 前生此者之死 彼亦泣叫徘徊而走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成為帝釋天之身

時有迦尸國一住民 彼入雪山地方出家修仙人之道 取種種果實 維持生命

一日 彼於森林中發現一喪母之鹿兒 彼伴歸道院 與以食物養育

鹿兒形體殊勝 美麗無比 行者看顧如子 不厭其煩

某日鹿兒食草過多 消化不良而亡 行者云:我兒死去 泣叫徘徊於各處 時帝釋天王巡察世界

發現行者:予將使其感化 立於空中 先唱第一之偈:

 

捨棄在家身 出家為沙門

汝由死者後 憂心非善事

 

行者聞此唱第二之偈:

 

帝釋天!

不論人或獸 同為共住者

胸中起愛念 不能無憂慮

 

於是帝釋天唱次之二偈:

 

已死又歎死 泣叫訴愚癡

仙人汝勿泣 賢者言無益

 

婆羅門!

死者已去 泣若復甦

相互皆集 為親者泣

 

帝釋天說此語 行者知泣之無益 彼謝帝釋天唱次之三偈:

 

如火注蘇油 不斷燃燒我

如以水注之 消怖無所餘

 

我胸插一箭 彼實為拔取

煩惱憂我兒 今已盡除去

 

為吾拔取箭 離憂心澄澈

婆娑婆!

予今聞汝言 無憂亦無泣

 

帝釋天於教誡行者後 歸自己之處而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行者是此老人 鹿是沙彌 帝釋天即是我

 

373 서본생담鼠本生譚(菩薩=師尊)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 有關對阿闍世王所作之談話

此本生譚於稃本生譚(第338 南傳藏第34卷)中詳細說明

此處佛見王仍同樣一度與王子戲 一度聞法 佛知:王因[王子]將起恐怖之事

佛言:大王!昔之諸王 對可疑者疑 而云:予等成為荼毘之煙時 彼等仍將歸來為王

終能退除不幸恐怖之事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於得叉尸羅出生於一婆羅門家 為一名高之師尊

波羅奈王之雅瓦王子在彼之前修習一切學藝 彼思欲得離去之許可 向師尊說明

師尊自思:此者將為其子而有災難

彼依人相術得知:予將為之讓解

彼於是尋一譬喻之例 爾時彼有一馬 脚生腫物 為癒其馬 伴馬至廐中

近廐有一井 由其廐出來一鼠 咬馬脚之腫物 馬不能避;一日馬不能耐痛 鼠來咬其腫物 馬以脚踢殺 落於井中

馬夫等不見鼠云:此間鼠來咬其腫物 近頃不見 彼往何處?

菩薩善知其理由:彼等不知鼠往何處 殺鼠投入井中之事 唯予知之 彼以此理由為譬喻 作第一之偈贈與王子

彼今繼續探尋譬喻 彼馬之腫物痊癒時 由其處出而入於麥畑:可食麥!

菩薩見馬首由垣穴突入 以此為喻作第二之偈 贈與王子 而第三之偈 則以自己智慧之力綴成 亦贈與王子

菩薩云:王子!汝登上王位後 往黃昏水浴場之蓮池時 行至最上之階梯中 唱第一之偈

汝入汝住居之宮殿時 行至最下階梯中唱第二之偈 然後行至階梯之最高之中唱第三之偈

 

彼王子還為副王 父王崩後 繼承王位

彼得一子 王子十六歲時 思得王位 欲殺其父王 向其屬下人等云:

予父尚年少 待吾父為荼毘之煙時 予已年老瘠弱 此時予得王位 有何利益?

屬下皆言:王子殿下!汝自不能往邊鄙之地作賊 自將以某種手段殺之以取其位

彼云:甚善 於王宮中 前往王於黃昏浴水之蓮池近傍 [思:]於彼處殺王 於是彼手持短刀站立

王於黃昏云:蓮池之上景色奇麗 予將為水浴 王遣一婢女名鼠者前往蓮池水面掃除 發現王子

王子恐自己工作暴露 將彼女切成兩段 投入池中

王往水浴 其他人等云:今日鼠婢女未還 彼女前往何處?前往何處?王曰:

 

何處能行去 斯言人騷動

唯吾一人知 鼠被殺井中

 

王唱第一之偈 來至池畔

 

王子云:予之事已為予父所知 於是恐懼而逃 向自己之從者告知

經過七八日時 彼等又向王子云:王子殿下!若王得知 決不沈默 彼概以想像之言 請即殺之

彼於後日 再手執短刀 立於階梯之下 各處等待下手之機會 王曰:

 

此處又彼處 汝還如驢馬

殺鼠投井中 今又欲食王

 

王唱第二之偈而來 王子又以為父所發現 恐怖而逃去

經半月後:今可扔擲鐵鏟殺王 於是取一長柄之鐵鏟等待 王曰:

 

汝幼無智者 初立為少年

今取長鏟待 不與汝生命

 

王唱第三之偈畢 登至階梯之最上階 彼於是日不能得逃 彼伏於王之足下云:

大王饒命 國王責彼 繫之以鎖 投入獄中

王於白傘之下坐於裝飾王座云:吾等之師尊 乃聞名四方之婆羅門 知予有此災難 授予三偈

王大歡喜自述感興 唱餘下之偈:

 

居天堂世界 無兒女孝心

我兒為所魅 不得由災脫

 

修習一切學 劣優與中等

知一切之意 雖然不應用

如是有時節 聞者有意義

 

其後王死 王子登上王位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四方聞名之師尊即是我

 

374 소궁술사본생담小弓術師本生譚(菩薩=帝釋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有關故妻誘惑所作之談話

彼比丘白佛:世尊!予因故妻而厭出家

佛言:比丘!此婦人為汝不利之事 非自今始 前生即為此女而有被以刀切首之事

佛應比丘等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帝釋天

時波羅奈有一青年婆羅門 於得叉尸羅修學一切學藝 人呼其名為小弓術師賢者 爾後其師云:

此人修學與我同等之學藝終了 以自己之女許彼為妻

彼伴女往波羅奈旅行 途中有一大象所居之空曠之處 彼處無一人能入

小弓術師賢者對彼遮路並不在意 伴妻進入森林 於林之中部 大象出來 彼以箭射穿象之額頭 箭由後方穿出

象當場倒地 弓術師賢者安全通過其處 更進而達到他一森林

其處有五十人盜賊於道路打劫 彼亦不聽人之遮攔 逕入其處

賊等殺鹿 於道側為料理肉食 彼適來至餐食之處 賊等見彼附有裝飾道具及美飾之妻 一齊抖摟精神 欲行捕捉

 

賊首善觀人相 彼見此人 知為非常之人 不許任何人立起

弓術師賢者向其妻云:汝往請求與我等一串肉食 將肉持來

彼女前往云:請與一串肉

賊首云:此為予未曾見有之人

命令與彼女以串肉 眾賊說:竟然請他品嚐煮肉?彼等將未煮之肉串遞過

弓術師賢者只自視甚高 彼怒云:竟與我以未煮之肉!

眾賊云:汝何言?汝為男人 我等亦非女人!

語中含毒 起立相向而來 弓術師賢者以四十九隻箭射倒四十九人 但無射賊首之箭 彼之箭囊恰有五十隻箭

其中一隻射象 四十九隻射賊

彼將賊首打倒 坐其胸上:予取此賊之首 由妻之手持刀使近前來

此一剎那 其妻起戀慕賊首之念 以刀靶交賊之手 使夫握刀鞘之尖 賊首拔刀出鞘 切斷弓術師賢者之首

賊殺彼後 伴女而行 行走中間 問其家世 女云:吾為得叉尸羅四方聞名箭師之女

如何與彼男相結合?予父謂:

此子修習學藝與予相等 喜而將予嫁與此人 予因對汝生有愛情 使自己家中招贅之夫主為汝所殺

賊首自思:自家招贅之夫被殺 他日彼又發現一男 予將依然如此被殺 予必須捨棄此女

二人行至途中遇一淺川 到處積滿流水 彼云:川中鰐魚猛惡 一同如何得過?

女云:汝將飾物 道具及予之上著 一同持往彼岸 然後返來伴我渡過

男云:甚善 將飾物及道具一切攜帶無餘 入川故作深渡之狀到達彼岸 棄女不顧而去

女見此高呼:夫主!汝何故無端欲行棄我 請還來伴我而行 彼女與彼共語唱第一之偈:

 

婆羅門!

一總汝荷取 汝已到彼岸

由今速還來 使我一同渡

 

盜賊聞此 立於對岸 唱第二之偈:

 

長親不相親 有信者無信

婦人!

汝欲更換新 吾亦換他人

 

吾今由此去 更為遠旅程盜賊云:吾由此更有遠行 汝且立此 女聞泣叫 賊則持飾物道具而逃

彼女因愚而慾深 陷於如此之破滅 成為無依之身 來至耶拉伽拉草叢之中 臥地而泣

在此一剎那 帝釋天巡察世界 見彼女為過慾而損身 主人情人均皆喪失 帝釋思對之與以嘲弄羞辱

與摩兜麗(天之御者)及五髻(乾闥婆)往其處 立於川岸 帝釋命令:

摩兜麗!汝化為魚 五髻!汝化為鳥 予化為豺 口中食肉 經過彼女面前

予行其處 摩兜麗汝由水中跳出 落於予前 於是予棄口中之肉 跳往取魚 此一剎那 五髻汝挑起肉片飛往空中

摩兜麗汝則跳沒於水中 於是摩兜麗為魚 五髻為鳥 帝釋天為豺 口含一片之肉 來至彼女之前

魚由水中跳出 落於豺之前 豺棄口中肉片 為取魚而跳起 魚跳起落於水中 鳥則挑起肉片 凌空而去 豺則雙方喪失

女於耶拉伽拉草叢中見之 面現陰鬱而坐 彼女知此:因慾過深受損 魚肉均不可得

如家之破棟 縱聲大笑 豺聞此唱第三之偈:

 

耶拉伽拉叢 誰為呵呵笑

此處無歌踊 亦無拍掌者

汝此美牝犬 何故泣時笑?

 

彼女聞此唱第四之偈:

 

汝豺江步伽 愚昧乏智慧

魚肉均被奪 如同乞食悲

 

於是豺唱第五之偈:

 

易見他人過 見己之過難

失夫與情人 汝亦如是悲

 

女聞豺之語云:

 

獸王江步伽 誠如汝所言

今後吾將行 從順依夫者

 

帝釋天王聞彼女之無品行不道德之言 唱最終之偈:

 

盜土器者 將盜金器

汝既犯罪 再又為惡

 

帝釋為斯語 使彼知恥悟非 歸自己之處而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厭出家比丘入預流果——

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弓術師是厭出家之比丘 彼女是比丘之故妻 帝釋天王即是我

 

375 구본생담鳩本生譚(菩薩=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關於一欲深比丘所作之談話

有關欲深之故事 前已屢屢詳述 佛對此比丘問曰:比丘!汝之欲深為真實耶?

比丘白佛:世尊!予實如是

佛言:比丘!此非自今始 前生汝即欲深 為欲深而失去生命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出生於鳩之一族 棲於波羅奈長者廚房之柳籃中

有一隻鴉 貪食魚肉 與彼為友 棲於同所 一日 彼見諸多之魚肉 思欲食之 現出呃逆之狀 臥於柳籃之中

鳩云:君來同我前往拾餌

鴉云:予消化不良而臥 君自前往

彼自不往 鳩行之後彼思:妨礙予之敵者已去 於是可以隨心所欲食魚及肉

而唱第一之偈:

 

今我安易無病障 鳩之出行我歡喜

我今隨心得欲為 如是肉菜我著力

 

廚夫等煮魚肉而出廚房 使風吹身體之汗

彼由籃出 隱於盛美味食物之鉢中 鉢乃嘩啦作響 廚夫急來捕鴉 以生薑及白芥子為粉混入腐酪 以小石摩洞

擦入身體之中 以線縛彼之頸 投入柳籃之中而去

鳩返來見此云:何處來此蠢物 乃臥於予友籃中 予友粗暴 歸來必將殺彼

鳩嘲鴉唱第二之偈:

 

汝有冠之鶴 以鹿為祖父

此賊為誰者 汝鶴!速由此處去

予友鴉凶猛 彼歸汝無命

 

鴉聞此唱第三之偈:

 

我被廚司兒 抓我為如是

揑粉塗我身 汝止勿笑我

 

彼尚為戲言更唱第四之偈:

 

善浴善塗 飲食物飽

琉璃之玉 繫於汝頸

迦且遮羅 汝往該城

 

於是鴉唱第五之偈:

 

無論汝之友與敵 迦且遮羅不可去

我於彼處切斷尾 頸上為我懸小石

 

鳩聞此唱最後之偈:

 

友!

汝今遭逢此 如是汝之運

人間之榮華 非鳥受用所

 

鳩為是言誡鴉 不住其處 展翼飛往他所 鴉則亡命於其場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欲深之比丘入不還果——

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鴉是欲深之比丘 鳩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