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새나가품賽那迦品
386 려마자본생담驢馬子本生譚(菩薩=帝釋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某比丘受前妻誘惑所作之談話
佛對比丘問曰:汝甚煩惱 此為事實耶?
比丘白佛:世尊!是為事實
佛重問曰:汝因何煩惱?
答曰:為前妻而煩惱
於是佛言:比丘!此婦人不只與汝以煩惱 汝於前生為彼女將被投入火中而死時 依賢人得救汝之生命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 賽那迦王治國時 菩薩為帝釋天 爾時賽那迦王與某龍王親密交際
傳說此龍王由住所出 為向此世界探尋食物 爾時某村之兒童等見彼叫曰:此為一蛇
向彼投擲石塊 時王策遊宮苑見之問曰:汝兒童等何所為耶?
答曰:打一隻蛇
王命曰:汝等不可擊彼 速速逃去 兒童逃散 龍王獲救 歸至其國 持甚多之寶玉 於夜半來至王之寢宮
捧其寶玉獻王云:予因貴君之蔭 得以獲命 其後愈益與王相親結交 屢來謁王
彼於諸多之龍女中選一最富精力之一人前來侍王 並為守護者 而云:若不見彼女之姿時 請反復念此咒文
彼教王念一咒文而去
一日國王往宮苑 與龍女共同於某蓮池入浴 爾時龍女見一水蛇 忽然變姿為蛇 與水蛇共為愛語
王不見彼女之姿:彼往何處?於是反復念誦咒文 發現彼女之邪行 以竹杖強擊 彼女大為忿怒 歸還龍王之國
龍王問曰:汝如何歸來?
彼女答:汝友不從主人之命令 強擊予背 於是使見被擊之痕 龍王不知事實 命四隻小龍:
汝等往入賽那迦王之寢所 怒之以鼻息 使之粉碎如吹穀殼之狀
龍王命令遣派彼等 彼等前來 於王在寢室休息之時 潛入其室內
當彼等潛入室內時 王向王妃言曰:王妃!汝知今日龍女回歸之事耶?
王妃答:否 大王!予一概不知 今日我於蓮池遊戲之時 彼女變姿與一水蛇共為邪淫 以故予示懲戒之意
以竹杖強擊彼女 使彼女不可為此之事 彼女歸還龍王之國 向予友為何偽言 恐傷予等之友情 故此憂心
幼龍聞此 立即離去 歸國向龍王報告事由
龍王甚為後悔 一瞬之間 即往王之寢所 向彼詳審說明事情 請王原宥云:此為予贖罪之印鑑
於是與王以能知所有音聲之咒文:大王!此為貴重之咒文 若貴君與此咒文於他人 於授終之時 即沒入火中而死
如此告王 王云:甚善 與以接受 由此以來 蟲蟻之聲 皆能得知
某日彼坐於大多羅樹之樹蔭 食蜜菓子與砂糖菓子時 一片蜜菓子及砂糖菓子之塊落於地上 為一隻蟻蟲發現:
國王於大多羅樹之樹蔭 破壞蜜甕 大量之糖蜜與糖菓滴落 我等速食其糖蜜與糖菓 彼四處奔走叫集
王聞彼等之語 不覺失笑 王妃坐於王傍 心中竊思:大王觀何物而為笑耶?然仍默然食其菓子
王為水浴後 結跏趺而坐 爾時恰有一隻蠅對其妻云:吾妻!速來 相交和睦
其妻對主人云:汝且稍待 主人!
彼等家臣將共同為王持來塗香 王用塗香 於其足下將落香粉 予於彼處將沐沾其馥郁之芳香
然後我等止於王之背後 將甚快樂 蠅蟲互語 使王聞聲失笑
王妃自思:王觀何物以為笑耶?其次王於晚餐之時 一飯塊掉落地上 蟻等集合叫曰:
積飯之車於王之宮廷中破壞 而其食物 竟無人食 王聞之更為失笑
王妃於是執黃金之匙 向王奉仕 而彼自思:王見予如此 必定失笑
彼女與王共往寢所休憩之時 王妃問曰:大王何故失笑?
王答曰:予對汝無何可笑者 然彼女屢次返復訊問 王遂語其語
爾時彼女:請王教予王所知之咒文 彼女向王強請
王:此不能與以任何之人 加以拒絕
然王妃強求不止 王告曰:若予將此咒文與汝 予則必死
妃:縱有任何之事 亦務必告我 王妃再次強要 王難敵婦人之力
遂云:甚善 與以承諾
王云:予今與此咒文終了 自身將沒入火中 於是驅馬車往宮苑而行
爾時諸神之王帝釋天瞰望地上 見此情景:此愚王敗於一婦人之力 自將投火 急欲赴死 予必須救彼之命
於是攜同彼妻阿修羅之女須闍往波羅奈 彼女化為牝山羊而自己化為牡山羊 擬定策劃:決不使人得見
行於王馬車之前 而只有曳王馬車之辛頭馬能得見彼 其他之物 任何皆不能得見
彼為引出話端 與牝山羊同為愛染之低語 駕車之辛頭馬一匹見彼云:山羊君!
予前曾聞山羊愚而無恥 然未曾真見此事 今汝等於此諸人之前 敢為此竊隱之事 不稍思恥
今現前之事實與予以前之所聞完全一致 於是唱第一之偈:
一
山羊愚鈍且無恥 賢者所言實真理
愚者雖見而不知 竊隱之事公然為
山羊聞之唱第二之偈:
二
汝亦等同為愚鈍 鈍馬之子應善知
手綱縛汝轡御汝 汝眼常時注地上
三
吾友!
應得脫時汝不脫 此非增汝愚鈍耶
賽那迦王汝運載 吾友!此王更為大愚人
王對彼等兩者之語善能理解 因而聞之更加速驅車
馬聞此語唱第四之偈:
四
山羊王!
我誠為愚鈍 此為汝善知
我王如何愚 我願汝教我
山羊聞之唱第五之偈:
五
無上之妙寶 為妻而失去
自己斷生命 彼女不為妻
王聞此偈 向彼乞願:山羊王!汝必使我等能得幸福 請語我今應如何為之?
於是山羊王向彼云:大王!一切生物之中 無有不愛己者 今為一愛人而捨棄自己 失去所得之名聲 為不可稱讚
於是唱第六之偈:
六
人王!
於己為愛如汝者 棄己之愛不為善
自己最勝為最上 偉夫最後將得愛
菩薩如是與王以訓言 王大為滿足 問曰:山羊王!汝往何處?
山羊王答曰:大王!我為帝釋天 我甚為愍念於汝 為救汝之死而來
於是王問曰:天王!予曾約束向彼女與以咒文之事 予今將如何處理為宜?今爾等二人實無死之必要
汝告彼女:此為妖術 並鞭打彼女 依此方法 彼女便停止得咒
如是教王 王大歡喜曰:善哉!予以謹知 菩薩與王以教 還往帝釋天上
王往宮院呼王妃近前問曰:吾妃!汝欲思彼咒文耶?
王妃答曰:唯然 大王!
告曰:然汝應從得彼之例法
王妃問:例法為何?
王曰:須鞭背百次而不得一言出聲
彼女為欲得咒文 云:甚善 予以承諾 王向奴隸使持鞭強擊彼女之兩肩 彼女忍耐二三鞭打
終於不能忍耐云:予再不欲得此咒文
於是王向彼女云:汝不云予雖死亦欲得咒文耶?
於是擊打至裂開彼女之背皮而赦免 彼女以後再就此事不能有任何之言說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煩惱之比丘得須陀洹果——
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國王是煩惱比丘 王妃是以前之妻 辛頭馬是舍利弗 帝釋天即是我
387 봉침본생담縫針本生譚(菩薩=鍛冶工)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有關般若波羅蜜所作之談話
此譚將在大墜道本生譚[第546]中說明
此處佛對諸比丘言:汝等比丘!非只今日 前生如來即有智慧為善巧方便 於是佛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迦師國某鐵匠之家庭 彼之父母非常貧窮
距由彼等之村不遠之處 有由千戶所成其他鐵匠之村 於千戶之鐵匠中 有最勝之鐵匠之家 受王之愛顧
富有諸多財寶 彼有一女 甚為美麗 恰如天女 於其國中現一切美人之相
鄰村諸人為訂製剃刀斧鋤 鍬及其他道具 將來此村 大抵來者皆見此女而歸去;
彼等歸往各各之村 於飲茶閒話之時 或其他集會之時 均讚美彼女美麗之姿容不止
菩薩聞彼女之事 彼只聞傳言 即已魅於彼女之姿 彼思:予欲彼女為自己之妻
於是選最佳種類之鐵 作一根細堅之針 向之通線浸水 而又作與針同形之鞘而通線;依此等方法逐漸作成七重之鞘
彼如何作成此物 任何人均不能得教 何以故?唯有依菩薩之博大知識始能完成
彼將針入於管中 外觀為圓管之形 往彼村尋問鐵匠長者所住之街 到達彼處 立於門前叫賣:
我此手製之針 有否以相當之價買針之人?一面為針之說明 立於長者家之附近唱第一之偈:
一
通線圓滑 善磨真直
尖銳上品 有無用者?
又再三褒美唱第二之偈:
二
通線潤澤 圓狀真直
穿刺堅物 有無用者?
爾時此女 為父於朝食之後休息疲勞 倚小牀几 由後方以棕櫚之扇煽風 聞菩薩優雅之聲 如新肉嘔心
又如以千甕之水洗除傷痛 何人為此優雅之聲?於住鐵匠家之街賣針而步行 又為何種商販而來?我欲知之
彼女置棕櫚之扇於其處 出門立於露臺之外 與彼共語 於是菩薩達成目的 彼實為此目的而來此村
彼女與彼共語云:青年人!於此領域之內 一切住民為買針與其他道具而來此村 然今汝來此鐵匠家村為賣針之事
實為至愚 縱然終日說針之效用 不見一人有由汝手中取針者;若汝思得利益 請往他村 於是唱次之二偈:
三
鈎針與縫針 此處一切賣
來此鍛冶村 有誰能賣針
四
武器由此處 種種製品出
來此鐵匠村 賣針實愚蠢
菩薩聞此語云:貴女!汝無所知 亦無何等知識 而云此語 於是為唱次之二偈:
五
縱為鐵匠村 術秀可賣針
真之鐵匠師 能知巧拙業
六
貴女!
若汝父至此 應知我之針
將汝嫁與我 財寶俱讓我
鐵匠長者聞此等一切之會話終了問曰:吾女!汝與何人對話?
女答:吾父!與一青年賣針者相談
彼命女云:呼賣針者前來 彼女立即前往伴彼而來 菩薩向鐵匠長者敬禮
立於其傍 於是長者問曰:汝住何處之村?
答曰:予住遠村為某鐵匠家之子
問曰:汝何為而來此?
答曰:為賣針而來此
長者云:然則使我觀看汝之針 菩薩思於眾人之前顯現威德
對長者云:今一人見針莫如於多人之前見之 豈不為善?
彼云:如此甚善 於是集合多數之鐵匠家來 菩薩於彼等之中
長者云:請將針持來此處
菩薩云:尊師!請再持來一鐵砧及一充滿水之銅器
彼物持來後 菩薩由圓筒取出針管 鐵匠長者手執其針問曰:咄!此為針耶?
彼答:此為其鞘 此非為針
彼雖作種種觀察 彼處既不見端 亦不見尖 菩薩由彼等之手取針 彼以手指拂鞘 彼向大眾示知:
此乃為針 此乃為鞘 於是將針交付長者之手 其鞘置於彼之足下
繼之長者云:誠然此為針焉?
此時菩薩又云:此仍為鞘 彼用指拂鞘 如此次第以六鞘置於鐵匠長者之足下
而曰:此乃真實之針 然後置於彼之手中 一千之鐵匠家盛讚而拍手喝采 歡呼震動 揚起一千之袖
爾時鐵匠長者問彼曰:此針有如何之力?
菩薩云:尊師!可命力士端起鐵砧 於鐵砧之下置以水器 於鐵砧之中央 以針深入突刺以觀
為證此事 彼向鐵砧中央 以針之尖突刺 見針順利刺透鐵砧 達到水面 上下不動直如毛髮突立
所有鐵匠家眾口皆云:予等多年言有此鐵匠 即令傳聞有如此鐵匠家之事亦未曾有 於是拍手喝采 歡呼震動一千之袖
鐵匠長者呼其女 於此諸多眾人之中謂曰:此青年真為汝之夫也
於是於彼之頭上行灌頂之儀式 彼其後於鐵匠長者死後 即為其村之鐵匠長者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聖諦之理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鐵匠長者之女是羅睺羅之母 賢者鐵匠家之子即是我
388 비돈본생담鼻豚本生譚(菩薩=豚)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畏死之某比丘所作之談話
彼生於舍衛國之某名家 雖依佛之教出家 但非常畏死 彼聞見樹枝微細搖動 棒杖跌倒及鳥獸之音聲
即生畏死之念 如同腹部受傷之兔 戰慄而馳走
比丘等集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某比丘為死之恐怖所襲 對微細之聲音即恐怖戰慄而逃遁
於此世有情之死 乃為事實 生命無常 故於此事實 應深心考慮
爾時佛出而問曰:汝等比丘!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
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之事
佛呼彼比丘問曰:汝為死之恐怖所襲事 為事實耶?
比丘白佛:世尊!是為事實 依此事實
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 前生彼亦為死之恐怖所襲 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 菩薩宿於牝豚之胎 其牝豚月滿之時 產有兩隻之子豚
一日牝豚攜兩子豚出 臥於窪地;爾時在波羅奈都門之近村住一老婆 由綿畑之籠 採入滿籠之綿 拄杖於大地而歸來
牝豚聞其足音 為死之恐怖所襲 棄置子豚於其處而遁去
老婆發現牝豚之子 抱持如我子之感 放入綿籠 帶歸家中 其大者為兄名大鼻與其小者為弟名小鼻 亦如其子而育護
彼等其後漸次成長為大豚 人問老婆:汝不賣此等之豚易錢耶?
彼女云:此為予可愛之子 決不賣出
然於某祭日 眾多博奕之徒 飲酒食肉 更思:何處能得有上肉之處?因知此老婆家中有豚 於是持錢而往彼處
彼等問曰:婆婆!與汝此錢 與我豚一隻
彼女喃喃自語:諸君!請勿再言 予賣此兒與食肉之人 世間希有 實為愚蠢之事 當下拒絕
博奕之徒等曰:婆婆!豚非人子 莫作是言 請讓渡一隻 彼等屢次請求 然終不能入手
於是彼等策劃與老婆飲以多量之酒 恰到好處時 向老婆云:婆婆!汝對豚如此持重 究將何為?
請勿言不近人情之事 請取此錢 可買己歡喜之物
於是將錢使之握於手中 彼女取錢答曰:諸位!予不與大鼻 請帶小鼻離去
彼等返問:彼在於何處?
彼女答:於彼處樹叢之中 請婆婆以音聲喚出
老婆云:今恰未存食餌 博奕之徒立即出金買來一皿食物 老婆取餌 向置於門傍之餌槽中滿滿注入
立於其傍等待 三十人手持繩索一同站立
老婆呼曰:小鼻速來
大鼻聞聲自思:以前我母未曾先呼小鼻之名 任何時皆先呼予名 此必然對我等發生某種恐怖之事
彼告弟曰:我母呼汝之名 速往見之再來
彼往其處而來時 發現餌槽之傍等待彼等之事:嗚呼!今日予將被殺
小鼻思此 突然為死之恐怖所襲 身體震顫歸來兄處 戰慄震動而步履蹣跚 身體凝然不支
大鼻見彼問曰:吾弟!汝今日深受震動 步調不整 汝只往入口之處一見 何故為如是之狀?
彼以彼所見之事端語之 唱第一之偈:
一
今日與我新施物 餌槽食滿女主立
多人手中持繩網 我等如何得近食
菩薩聞此:汝小鼻!我等之母養豚至今日 其目的果何為耶?今日彼已達到目的 汝何故思想煩惱?
菩薩以慈愛之聲說佛之妙法 唱次之二偈:
二
恐懼低徊求隱處 欲行何處無幫助
小鼻!
汝今安樂且進食 飼養我等為肉肥
三
勇於跳入清澄池 洗除一切之汙垢
如是無盡之清香 可得沁身妙香油
彼以心念十波羅蜜 其中以慈悲波羅蜜置於當頭 發出第一句後 其音聲響徹一切諸方 達到十二由旬彼方之波羅奈都城
於聞此聲響之瞬間 國王大臣以下 波羅奈之眾人悉皆出動 其不能出來之人 亦均在家傾耳聽聞
王之家臣包圍樹叢 使地上平坦 散布砂石;博奕之徒由醉中醒來 捨繩為聽聞妙法而均立於彼處;
老婆此時 亦由醉中驚醒 菩薩出於大眾中 為小鼻開始說示妙法
小鼻聞彼所說而問曰:兄為我說如是 然跳入蓮池浴水 洗去我身汙垢 塗新香油 無論如何非我等之習慣
何故兄為如是之說?於是唱第四之偈:
四
何為無污池 何物云汙垢
清香得無盡 何物妙香油?
菩薩聞此云:汝傾耳諦聽 於是說佛之方便法:
五
法為無污池 罪乃云汙垢
戒為妙清香 其香實無盡
六
捨身人歡喜 不捨人不歡
歡樂如滿月 滿悅捨其命
此為所說之偈 菩薩如是以妙音依佛之妙相而說法 大眾報以百千之掌聲 歡呼而振袖 天空轟動一片歡呼之聲
波羅奈之王以王禮待遇菩薩 並以大榮譽與老婆 彼等二豚以香水浴之 給與衣服 以花鬘飾其首部 攜歸都城
立為太子之位 命諸多侍臣奉仕
菩薩更與王五戒 一切波羅奈之住民及迦尸國之住民 皆使持戒行
菩薩為彼等於齎日說法 而並詳細查問事件與以裁定 於彼有生之間 不稍行邪法
其後不久國王故去 菩薩厚葬其遺骸 整理裁判事件為一冊之書籍 而彼云:見此書籍以裁判事件
對多數之人與法並詳加說明 彼於一切諸人悲泣之中與小鼻同歸森林 而菩薩之說法得行於六千年之間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畏死比丘得須陀洹果——
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王是阿難 小鼻是畏死之比丘 諸人是佛之眷屬 大鼻即是我
389 금색해본생담金色蟹本生譚(菩薩=婆羅門)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 有關長老阿難自為捨身之事所作之談話
此一譚為於司祭官本生譚[第542]中 就雇弓術師之事 於小鵞本生譚[第533]中 就守財象咆哮之事而說者
於是彼等諸比丘於法堂開始議論:諸位法友!法寶之持者阿難長老 得有學之智慧後 於守財象奔來時
有為等正覺者奉獻身命之事 佛出此處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
彼等白佛:如是如是之緣由
佛言:汝等比丘!阿難為我奉獻身命非自今始 前生亦為如是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居於王舍城之東方有稱為薩林提耶之婆羅門村
爾時菩薩生於彼村某農夫之婆羅門家 及至成長 繼承財產 於其村之東北某摩揭陀地方之田地擁有千頃 施行耕作
彼於某日與雇人同往畑中 命彼等開始工作 彼則為洗面而來至田端大池之傍
爾時池中住一金色之蟹 實為一美麗可愛之蟹 菩薩口咬牙籤下入池中 當彼欲洗面之時 其蟹來至近傍
於是彼將之捉起 包於自己外衣之中歸來畑內;工作終了之時 任何時彼均將蟹放還於池內 然後還家
自此以來 彼每往畑內時 先往池中用外衣包蟹而歸 然後從事工作 如是彼等相互建立深厚友情 菩薩不斷前往畑內
彼婆羅門之眼有五種優良之美性與三種美麗之彩光 因其非常美妙清淨受極大之好評 然於田畑之一隅生有一多羅樹
樹上烏造一巢 一雌烏居於樹上 見彼婆羅門之眼 起思欲食之欲望 於是彼女向雄烏問曰:吾夫!汝能為滿吾之願事耶?
彼返問曰:汝究為如何之望?
彼女答曰:予無他望 惟欲食彼婆羅門之眼
彼云:汝持過奢之望 我等如何能食彼 對彼女加以節制
彼女教彼云:汝雖不能 但己有所思考 距此多羅樹不遠之處有一蟻窩 其中住一黑蛇 汝使馴熟
然後由彼囓殺彼婆羅門 爾時汝可剖刳彼眼 予亦可以得食
彼云:甚善 與以承諾 其後不久 彼使黑蛇馴熟 同時菩薩播種穀物生芽之時 彼蟹已生長甚大
某日其蛇對烏云:蒙君時時照顧 予思予須為君有所作為
烏云:若然 吾友!予之妻欲得此土地主人之眼 請君助力得此土地持主之眼 此實為彼此種種之看顧
蛇云:甚佳甚佳!
此事易舉 為汝取之 蛇鼓勵安慰於彼 而於翌日婆羅門前來途中 隱於畑畔道傍樹叢之中 睨彼之來 預備待發
菩薩到來 首先第一下往池內洗面 以示真正友愛之情 捉起金色之蟹 包入外衣歸至畑內
蛇見彼歸來 突然躍至 齧其脚部之肉 當即倒地 而蛇立即向蟻窩方向遁去
黃金之蟹於菩薩倒地之同時 由外衣中躍出 與此前後 烏亦飛來落於菩薩胸上;烏落即向眼上突出其嘴
爾時蟹突然思及:此烏將對予之親友發生恐怖之事 若予捉彼 蛇將出來
於是如鐵匠以火著夾物之狀 以鋏緊挾烏首 使烏痛苦力弱後 稍加鬆弛 烏對蛇呼救:吾友!
何故汝捨我而遁耶?此蟹使我痛苦 請於我不死之中來助 彼呼蛇唱第一之偈:
一
金色之生物 雙眼暴突出
肌滑無毛皮 常在水中住
我今為彼襲 吾友!何故汝見棄
蛇聞其言 膨脹其頭 為援烏而出 佛布演此義 現等覺者唱第二之偈:
二
頭怒吐毒氣 黑蛇來襲蟹
舉鋏欲救友 蟹遂捉此蛇
如是蟹使彼力弱稍加鬆弛 爾時蛇思:此蟹實不欲食烏肉蛇肉 究竟為何此蟹捕捉我等?
蛇向彼質問唱第三之偈:
三
汝蟹!
烏與我蛇王 雖捉非汝餌
雙眼突出者 何故捉我等?
蟹聞之說明捕捉之理由 唱次之二偈:
四
此為我親友 捉我由蓮池
彼死我苦惱 彼我一非二
五
我身見育成 諸人欲害我
肥滿且芳醇 烏亦生殺意
蛇聞之竊思:予以策略欺彼 烏與自己得脫 於是欺彼唱第六之偈:
六
汝以此理由 捕捉我兩者
我將為除毒 我使此人起
速赦我與烏 毒深將致死
蟹聞之自思:彼以策略欺予使兩者得以逃脫 彼尚未知我之巧妙策略 予今使蛇得動 稍鬆予鋏 然烏則不予鬆弛
於是唱第七之偈:
七
許蛇不許烏 烏將為俘虜
此人成體健 蛇烏等同赦
彼如是云 使蛇只得適當之活動而鬆其鋏
蛇取毒去 菩薩之身體成為自由 彼無稍苦痛而起 一如平常而立
蟹思:予若釋放此兩者 則予友仍不得繁榮 殺之為宜
於是如折枯疊之蓮臺 以鋏切斷蛇 烏之首而絕命 雌烏見此 即由其場所不知向何處飛去
菩薩以棒強擊蛇之死骸 投捨於樹叢之中 而將金色之蟹送還池內 自為水浴 然後歸往薩林提耶村而去
自此以後彼與蟹友誼愈益和睦而生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多人得須陀洹等果——
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唱最後之偈:
八
提婆達多烏 黑蛇為惡魔
賢蟹為阿難 婆羅門為我
雌烏於偈中未說 彼女是栴闍摩那祇
390 아유조본생담我有鳥本生譚(菩薩=商主)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某一商主所作之談話
某時舍衛城有某一商主 彼為富豪 多持財產 然彼以財產既不為自己享樂 亦不施與他人 對於種種珍味之調理
彼亦不喜 彼喜食酸米之米粥 若為準備有香味之絹布 彼則取而置之 而著用粗糙之毛織衣服;
雖為預備駿馬所曳之金色燦爛馬車 而彼則捨棄而乘坐以樹葉為傘蓋之帷幔馬車;
彼如是一生中不施慈善 不與他人功德 遂於命終之後 墮入叫喚地獄
因彼無繼世之子 其財產由王沒收 王之家臣 費時七日七夜 始漸次運入宮中
於皆運畢之時 王用早餐後 赴祇園精舍 向佛稽首作禮 爾時佛問曰:大王!何故近頃未來佛所訪問?
王曰:舍衛城中某一商主死去 彼之財產無繼承者 運往宮廷 費七日七夜之時日
彼持諸多之財寶 既不自為享樂 亦不施與他人;
彼之財產恰如為鬼神所護之蓮池 彼對一日之珍味享受亦與拒絕 終於落入死魔之國
如是貪欲非道之男 如何積得如此多之財產?而又何故對之不生享樂之心?
王向佛訊問 佛言:大王!財產家得財產而不得享受 有如是之理由 佛應彼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昔日 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波羅奈有一商主 為一不信他人甚為利己之人 彼不施任何之物與人
對任何人亦不為救助 一日彼往伺候國王 途中見名稱為多迦羅支棄之辟支佛 向彼敬禮問曰:尊者!得施食否?
辟支佛答:予今正在行乞
彼命下僕:汝伴此位至家 請坐予之座席 將為予準備之食物 滿入於乞鉢 捧獻與彼
下僕引導辟支佛至家中 請就座席 告於商主之婦 於是彼女以種種珍味之食物 入滿鉢中捧獻於彼
彼得食物之後 離商主之家 出往街路 商主由宮中退出 於途中見彼 向彼敬禮問曰:尊者已得食物耶?
彼答:大商主!我已得之 彼見鉢中之物 心中感覺不滿
彼思:若我之僕婢或佣人等食此等予之食物 彼等將盡力為予工作 予今實為失敗之事
彼之後來所思 使此事不能完全 實則布施者 惟有完全得具如次三心之人 始有大果
布施之前有快樂 布施之心甚豐滿
布施終了勿生悔 我等幼兒無死虞
施與之時心歡悅 施與之心宜豐滿
施與終了心快樂 如此真誠為慈善
如是 大王!某一商主依布施多迦羅支棄辟支佛而得諸多之財寶 然於布施後 因其不能起淨心 故不能樂其財產
王問曰:然何故彼無嗣子?
佛言:大王!其不得嗣子有如是之理由 佛應彼之請求 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 菩薩生於百萬長者之家
彼成長時 失去雙親 必須養育其弟 整理家事;彼於門前建布施堂 行大布施 彼自住於其中
其間生有一子 彼之子漸能步行之時 彼知諸欲之苦惱及捨家之功德 對妻與其子之一切財產
託付其弟而命令曰:努力多行布施 於是彼出家入仙人之道 獲神通力與定力 住於雪山之麓
然其弟又得一兒 彼見其子成長 心中竊思:若予兄之子生活 財產須頒二分 予於此間殺兄之子
於是一日 彼攜兄子往川上 將其沉入川中而殺之 而自身浴水歸家
兄之妻對彼問曰:予子前往何處?
彼答:彼遊於川上 突然失蹤 多方探尋不見 總未發現
彼女哭泣 未發一言
菩薩得知此事:此事件必須究明
彼由空中飛來至波羅奈 著美衣立於彼之門前 然彼之布施堂已完全不見
彼思:予家已為此等不善之人所破壞
弟聞彼來訪 前來向菩薩敬禮 導彼入於室內 以種種珍味招待 彼於食事終了時 對坐相互快談
菩薩問曰:不見予子之姿 彼往何處?
彼答:吾兄!彼已死去 如何緣由而死?彼於水浴場中死去 不知其如何死因
菩薩叱彼曰:汝言不知者!如何云汝不知?依汝之行為所為 予深了解 依汝如斯所作 非殺彼之人耶?
依王等之權力 汝被沒收時 思得任何時所有財產耶?汝與我有鳥有何差別?
於是菩薩以佛之威相而說法 唱此等之偈:
一
有鳥有鳥名我有 住於山腹洞穴中
止於畢鉢羅樹上 我有我有啄熟果
二
此鳥如此起鳴聲 他鳥圍繞來羣集
食其果實而飛去 彼鳥鳴聲仍不止
三
今有如是人 積蓄多財寶
於己或親族 不願快分與
四
不允為分配 彼不樂衣食
花鬘與粉黛 彼亦不樂飾
朋友與近親 亦不為救助
五
我有我有彼歎息 終日只知守其財
盜賊國王及嗣子 無情掠奪彼財去
彼為如是守錢奴 常懷憂慮鳴不止
六1
若為賢者獲得財 施與近親不吝惜
彼於此世得名聲 死後享受天上樂
菩薩如是說法 使再行布施 然後還雪山入不壞之禪定 成可生梵天界之身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佛言:大王!其某商主 殺其兄之子 終不得子與女
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弟是某商主 兄即是我
391 해마법본생담害魔法本生譚(菩薩=帝釋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為世間利益行脚之事所作之談話
此一譚內容將在大黑犬本生譚[第469]中說明
爾時佛言:汝等比丘!非只現在 前生如來即為世間之利益行脚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 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為帝釋天 爾時有一魔法師以魔術潛入王宮 侵犯波羅奈王之王妃
彼女之侍女等 遂亦知其事 王妃自至王前云:大王!一男子於夜半潛入我之寢室犯我
王問:對彼能為何印證否?
答曰:能為 大王!彼女持紅皿來 彼男子於夜半潛來 充分享樂而歸時 於其背上付以五指之痕 翌朝告王
王命家臣:普往探尋 見背後有指紋之人 即速捕來 魔法師夜為惡行 晝間於骨堂禮拜太陽
以隻脚停立;王之家臣發現彼之蹤跡 將彼包圍
彼思:我之所行已被發覺 於是 使魔法昇於空中而逃去
王向見此而歸來之諸人問曰:發現行蹤否?
彼等答曰:大王!我等已發現彼
王曰:此究為何人?
答曰:大王!彼為一出家之人
彼實於夜間為惡行 而於日間為出家之姿而生活
王自思:此等人日間著用沙門之法衣經行 夜間而為惡行
王甚震怒 對出家乃至抱有偏見 於是發布命令:
於我國內一切出家人均予以追放 如發現彼等 無論何時 均可對彼等處罰 並以大鼓鳴傳 普行公告
由三百由旬之迦尸國追放之出家者等 均往他國而去 如是於迦尸國內普為諸人說法之持法沙門與婆羅門竟無一人
因無任何說法者 眾人之心成為粗暴 布施持戒等閑視之 死後皆墮惡趣 生天者已無一人
帝釋天不見有新來諸神而自思:此究為何故?依神通力得知波羅奈之王忿怒 抱有偏見 將沙門等由國內追放驅逐
彼思:除我之外 任何他人將無得破王之偏見 而予欲為救王與其人民者
於是往難陀姆羅洞穴訪辟支佛 彼云:尊者!請與我一長老辟支佛 予今思欲濟度迦尸國 彼立即得一長老
於是彼持鉢著法衣 使長者在前 自己隨從於後 親自合掌敬禮辟支佛 自己化為一美麗之青年
三度由端至端巡行所有之街 到達王宮之門前 佇立於空中
眾人告王云:大王!今有一美麗之青年伴一沙門立於王宮門前之空中
王由王座起立 立於窗際問曰:青年!汝具美姿 何故著此醜陋沙門之衣 執鉢歸依而立?
而如此與彼共語唱第一之偈:
一
尊美如君者 歸依醜沙門
是否勝等汝 告我自他名
爾時帝釋天向彼云:大王!沙門者乃居於尊師之地位者 予不得為呼其名 今只告爾予之名 為唱第二之偈:
二
諸神正直行 大王!不稱家系名
告爾予之名 帝釋天神主
王聞此由第三之偈問歸依比丘之功德:
三
尊敬歸依合掌人 我問具足比丘行
天王!
現世彼得何功德 未來將得如何樂?
爾時帝釋天唱第四之偈:
四
尊敬歸依合掌人 若見比丘具足行
於現法中得讚美 身壞即得生天上
王聞帝釋天之所說 破自己之偏見 自生喜悅之心 唱第五之偈:
五
幸福之光輝我胸 我見天帝萬物父
帝釋天!
見汝尊敬真比丘 善根功德我思積
帝釋天聞彼之言 對賢者為讚美唱第六之偈:
六
多聞有慧行禪思 奉仕實即為善事
大王!
爾今見我與比丘 善根功德應多為
王聞此唱第七之偈:
七
心離瞋恚常滿悅 來行乞者善請受
天帝!
我捨慢心聽訓言 歸依讚仰不退轉
唱如是偈 彼由宮殿下降 敬禮辟支佛 恭立於一面
辟支佛於空中結跏趺而坐 向王說法:大王!魔法師非沙門 由此應知此世界非無益 若知有持正法沙門婆羅門之事
爾應為布施 守戒律 為齋日之行
帝釋天更依帝釋天之威相立於空中 告誡人民:汝諸人等!今後多為善根 遁去之沙門婆羅門應與呼返
鳴鼓各處探索宣告 如是彼等二人歸處所而去 王其後固守訓言 多為善事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聖諦之理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辟支佛入於涅槃 王是阿難 帝釋天即是我
392 련화본생담蓮花本生譚(菩薩=苦行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某比丘所作之談話
彼去祇園精舍 往拘薩羅國某樹林中 住於附近 某日下蓮池 發現花開之蓮 彼立於下風以嗅其香
爾時住於森林之女神 恐嚇於彼:汝盜花香實為盜人之一種
彼聞此語 大為恐怖 再歸祇園 向佛敬禮 坐於其處
佛問:汝往何處?
彼答:予居如是如是之森林中 然女神如是言語恐嚇於予
爾時佛言:比丘!嗅蓮花之香為女神所恐嚇 非只汝也 古之賢者 亦遭恐嚇
佛應彼之請求 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於波羅奈之都 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出生於迦尸某街之婆羅門家
及彼成長 往得叉尸羅學一切技術 其後出家入仙人之道 住於某蓮池附近
某日下往池中 見滿開之蓮花 彼嗅其香而立其處
爾時一女神居樹之洞穴 恐嚇於彼 唱第一之偈:
一
一莖之蓮花 不與汝嗅香
此為一種盜 君乃盜香人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二
予非用手折 亦非散其花
只遙嗅其香 何指盜香人?
恰於此時 一男子於池中挖掘蓮根傷蓮 菩薩見此曰:若遙立遠方嗅香者 汝呼為盜人 何故彼男不被如此稱呼?
菩薩與彼女爭論唱第三之偈:
三
若彼掘蓮根 傷害蓮花者
為此行為人 何故不違犯?
於是女神說明不呼彼之理由 唱第五之偈:
四
違法無慚人 如保姆污衣
斯人我不語 我惟欲語汝
五
遠離諸欲念 希恒淨汝心
兔毛端之罪 應觀如飛雲
菩薩為彼女意外之言所驚 於驚異之餘 唱第六之偈:
六
女神!汝實真知我 深深憐愍我
女神!今後見此事 指示我過失
爾時女神唱第七之偈:
七
汝我俱不得長住 我非汝婢常伴汝
比丘!
今後汝當自勉勵 應速求道生善趣
彼女為彼如是說法 然後回歸彼女自身之住所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比丘得須陀洹果——
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女神是蓮華色尼 苦行者即是我
393 잔재본생담殘滓本生譚(菩薩=帝釋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東園時 對好遊之比丘等所作之談話
長老大目犍連震動彼等之住所 使彼等驚嚇 比丘等集於法堂 對彼等之不德互相議論
爾時佛出問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
彼等白佛:如是如是之緣由
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 前生彼等即為好遊 於是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帝釋天
當時迦尸國有七兄弟 痛感諸欲念之罪過 捨諸欲念 出家入仙人之道 住於美佳園中
然彼等於修行中不稍為修行之事 盡全力為種種遊戲之生活 諸神之王帝釋云:予將與彼等警告
彼化為鸚鵡來至彼等之住所 落於一株樹上 向彼等警告唱第一之偈:
一
慈悲食殘滓 一生實幸福
現法得讚美 未來生善趣
爾時彼等中之一人聞彼之言 告其他諸人唱第二之偈:
二
鸚鵡談人語 賢者不置心
兄弟!
還來聞此語 來聞彼讚美
爾時鸚鵡遮責彼等唱第三之偈:
三
我歌非為讚汝等 噉腐肉者聞我言
汝等污穢殘食者 汝非慈悲滓食人
彼等聞彼之言唱第四之偈:
四
薙髮七歲間 出家美佳園
恒食殘滓食 如何貶我等?
菩薩責彼等唱第五之偈:
五
獅子虎毒蛇 彼等殘餘食
汝等食彼食 思為真殘滓
苦行者聞此云:若我等非食殘滓者 何人今能為如彼等之食殘滓者?於是彼向彼等說明真意:
六
婆羅門沙門 乞食受布施
食此殘滓者 是真殘滓食
菩薩如是叱責彼等 歸自己之住所而去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 而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彼等七人之兄弟是此等遊戲之比丘 帝釋天即是我
394 순본생담鶉本生譚(菩薩=鶉)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某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
佛問彼曰:汝為貪欲之事為真實耶?
彼白佛:世尊!是為真實
於是佛言:比丘!汝貪欲非自今始 前生即亦如是
於波羅奈時 汝由貪欲之心 對象牛 馬及其他人之屍體不能滿足 汝思予欲往得較此更上之物 而入往森林之中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주분主分>
昔日 於波羅奈之都 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為鶉 住於某森林之中 食雜草及種子等為生
爾時波羅奈有一貪欲之烏 彼食象之腐肉不能滿足 彼思:予今欲食較此以上之物
彼向森林飛來 發現噉種種果實之菩薩 彼思:
此鶉實甚肥大 概彼為食甘味之食物所致 予亦尋彼之食物食之 將欲與彼同等之肥大
於是彼止於菩薩所住居之樹枝上 菩薩於問彼之先 向彼交談唱第一之偈:
一
酥酪脂肪等 汝食諸珍味
烏友!
未悉因何故 如此體瘠瘦?
烏聞之唱次之三偈:
二
同住我多敵 求食彼等中
心慄且恐懼 如何有肥時
三
心恒有恐懼 災禍使心碎
所食不飽滿 鶉友!故此我瘠瘦
四
野生草種食 脂肪少不取
然汝甚肥滿 鶉友!是為何理由?
菩薩聞此 說自己肥滿之理由:
五
少慮不望多 不為遠飛行
滿足僅所得 烏友!是故予肥大
六
欲少心自裕 少煩心自樂
容易得節制 生活自快樂
菩薩為唱此等之偈。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貪欲比丘得須陀洹果——
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烏是貪欲比丘 鶉即是我
395 오본생담烏本生譚(菩薩=鳩)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某貪欲比丘所作之談話
所說之內容與上記之譚同一
<주분主分>
昔日 於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一隻鳩鳥 彼被飼養於波羅奈某商人廚房之巢籠中
一隻烏鳥與彼相善 更亦住於彼處 此事應與附言[第42 鳩本生譚(漢譯南傳藏第31卷314頁)
及貪欲本生譚(同上第34卷91頁)參照]
廚司捉烏 拔羽 於身體塗以麥粉 於頸上付以貝殼之首輪 然後投入籠中
菩薩由森林歸來見彼而戲唱第一之偈:
一
懷念吾友未之見 裝飾美麗之花環
鬚髮優美善調製 吾友美樂多風情
烏聞之唱第二之偈:
二
爪髮生延長 為我事障礙
遂招理髮師 切取我毛髮
爾時菩薩唱第三之偈:
三
難得理髮師 刈去汝毛髮
然於汝首上 鏘鏘鳴者何?
爾時烏唱次之二偈:
四
瀟洒青年人 首上掛寶珠
我今學彼等 不思為浮薄
五
美麗善調製 可羨此之髭
我為汝作此 寶珠亦與汝
菩薩聞此唱第六之偈:
六
寶珠美調髭 惟與汝相應
呼汝我將行 最好不見汝
彼如是說已 彼往他之場所飛去 烏於是於彼處倒下而失命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此烏是貪欲比丘 鳩即是我
'經 > 쿳따까 니까야'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본생경本生經 第7篇 42 건다라품健陀羅品 (1) | 2024.12.16 |
---|---|
본생경本生經 第7篇 41 척도품尺度品 (1) | 2024.12.16 |
본생경本生經 第6篇 39 아와리야품阿瓦利耶品(渡守) (1) | 2024.12.15 |
본생경本生經 第5篇 38 반품半品 (1) | 2024.12.15 |
본생경本生經 第5篇 37 색고품色高品 (1) | 2024.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