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經/쿳따까 니까야

본생경本生經 第2篇 18 선법품善法品

18 선법품善法品

171 선법본생담善法本生譚(菩薩=長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一聾婆婆所作之談話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 歸依三寶 信心誠篤 受持五戒;某日彼攜酥酪 藥品華香布疋 欲向佛前聞法而去

當彼外出之時 其妻母亦攜帶嚼食噉食之物 往長者家看望其女

此母生來耳聾重聽 彼與其女食事外 為拂睡意 對女閒談:汝夫婦彼此情感如何?

女云:母親何出此言 如吾家主之德備 出家之人中 亦甚難得

信女[母親]聞女言 未加思考 只聞出家二字

即高聲曰:汝夫已出家耶?家中諸人亦皆以為長者出家而內外皆喧聲

聞聲而來之家人伴侶 訊問緣由 家人皆答以:主人已出家他去

 

長者聞十力佛之說法 出精舍返回都城 途中某人見長者云:聞尊者已出家 家中人皆歎息

爾時長者自思:我雖未出家 人皆以我出家 我此善譽 不可使無 自今日始 我應出家

於是復返佛所 佛曰:信士 汝今向佛奉仕 所辦已畢 去而復返 將欲何為?

彼白佛云:予身被善譽 不可使無 予欲出家 故而復返

於是彼受出家之戒與僧伽諸具 修行正道 不久得阿羅漢位 此事教團比丘徧知

某日 諸比丘眾 集於法堂談話:諸君!某甲長者 身受善譽 不可使無而出家 今達阿羅漢位

適佛出堂問曰:汝等比丘!今作何言 坐於此處?

比丘白言:如是如是

佛云:昔之賢人 所起善譽 不使無善評 亦有出家 於是佛說過去之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都城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長者之家 及長而父死後 繼承為長者之家督

某日彼出己家 向王問候 彼之妻母 欲見其女 往至其家

女母耳患重聽 聞如所說與今之話同

彼問候王畢 返回自己之家 見某人云:尊者言欲出家 尊家甚為悲歎

 

菩薩自思素有善譽 此譽不可消滅 後復返至王處 王曰:汝大長者 尊事已辦 何為去而復返?

長者曰:大王!予在家而未出家 眾人云我已出家 深致歎息

得此善譽 不使消滅 予願出家 請王許可 為說明此意說次之偈:

 

人主!我云殊勝事 於世得名時

賢人不背名 善人心慚愧

持此慚愧心 我執出家軛

 

人主!我云殊勝事 今世我得名

我今願出家 此世無何欲

 

菩薩如斯說已 由王處得出家之許可 行至雪山地方 遂為仙人而出家 修行威神力及定力 最後生入梵天界中

 

<결분結分>

佛為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 波羅奈長者即是我

 

172 달타라산본생담達陀羅山本生譚(菩薩=獅子)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拘迦利所作之談話

爾時 諸多博識比丘等於雄黃平原 如幼獅之吼 以使銀河墜落之勢 於教團之中央 讀誦經之文句

其中有拘迦利 於眾比丘讀經時 不知己之頭腦空虛 欲為比丘等讀經 入於比丘之間 未得教團許可

到處宣揚曰:汝等可使我為汝等讀經

彼之言語 傳徧比丘中間 比丘等思欲使其一試 語之曰:拘迦利師 今日可向教團讀經

彼不自量力云:甚善

承諾而言:今日為汝等讀經 於是彼啜好乳粥 取固食之物 吸適意飲料 於日沒說教聞法之時 鳴楗集合比丘

彼下著犍陀固蘭多草色袈裟衣 外纏犍尼迦羅華色之上衣 入教團中 禮長老等 昇上集會堂所備之裝飾寶石之法座

執飾立之拂子云:開始讀經 彼於一剎那間 忽然身體流汗 心感恐怖 彼讀罷前偈最初之句 而次句立即忘卻不知

彼羞愧戰慄 由高座而下 由教團中出 還歸己舍而去 改由其他博識比丘誦讀

自此以來 比丘等知其頭腦空虛 某日比丘等集於法堂互語曰:最初我等不知拘迦利之空虛 今由其自己呻吟 始知其事

適佛出堂 問諸比丘:汝等比丘!今有何語 坐於此處?

比丘等白言:如是如是

佛云:汝等比丘!拘迦利之呻吟 非自今始 前生即有此事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 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於雪山地方出生為獅子 為諸多獅子之王

彼與眾多之獅子臣下 住於銀窟之中 距其近處有一窟 為豺所住

某日晚雨晴後 獅子羣出 集於王之窟前 為獅子吼作獅子遊戲

當羣獅遊吼之時 豺亦狂吠 羣獅以與豺聲同吼 思以為恥 眾皆默然

當眾之默時 菩薩子之仔獅向父尋問:父王!彼與獅子同吼 使遊戲中獅子聞其聲以為恥而皆默然

此一使己之聲 欲為人知者 彼係何物?於是唱第一之偈:

 

誰為大音聲 達陀羅山響

獅子等不喜 大王!此物究為誰

 

父獅聞子之言 唱第二之偈:

 

獸類中最卑 豺聲實可厭

嫌彼之素性 眾獅皆默然

 

<결분結分>

菩薩云:爾等比丘!拘迦利舉己之聲 使人知其價值 非自今日始 前生即已如是

佛述此法語後 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豺是拘迦利 獅子是羅睺羅 獅子之王即是我

 

173 원후본생담猿猴本生譚(菩薩=道士)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 對某一詐偽比丘所作之談話

此一故事係於帕金納迦篇(Pakinnaka-nipāta)中鬱陀羅故事(Uddāla-jātaka)(第487)將予以說明

爾時佛云:汝等比丘!此比丘之詐偽非自今日始 前生為猿之時 為火而行詐偽 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於迦尸國某村之婆羅門家受生 及長往得叉尸羅修習學業 開始其世俗之生活

其婆羅門夫人生有一男 而於其子能行走跑跳之際 辭世而去 菩薩為其舉行葬儀畢 覺此居家已無可戀之處

於是攜子出家 與親朋洒淚別去 伴其子入雪山從仙人之教而出家 食草根樹果 居於草庵中

 

某日 正於雨季 天降豪雨 彼等焚硬木取火暖身 臥於牀上 道士之子為其父擦拭兩足而坐

此時林中住有一猿 為寒所苦 見道士於草庵中焚火 猿自思:

若我入草庵 因我為猿 必被驅逐 我將不能取暖 然我有一策

我著道士之服 以圖詐入 於是猿著死道士樹皮之衣 執籠握曲杖 於草庵入口處一陀羅樹下屈身而立

道士之子見之 不以為猿 思為一老道士寒苦 為取火暖身而來

思欲喚此道士入庵暖身 以此事告白其父而唱第一之偈:

 

父親!陀羅樹傍 立一道士

欲入我家 可使彼入

 

菩薩聞其子言 由座起立 立於草庵入口處眺望 知其為猿

謂其子曰:人無此顏 彼乃一猿 不可呼之入內

於是唱第二之偈:

 

勿招彼入內 污穢我之家

有德婆羅門 無有如是顏

 

菩薩手執火把投向猿曰:汝為何立於此處?猿即躲避

猿脫去樹皮之衣 躍至樹上 由此向森林逃去 菩薩修行四梵住觀 得生梵天世界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即是今之詐偽比丘 道士之子是羅睺羅 道士即是我

 

174 반역원후본생담叛逆猿猴本生譚(菩薩=婆羅門)

<서문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 對提婆遠多所作之談話

某日 比丘眾於法堂中對提婆達多忘恩叛逆行為 彼此互語而坐

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忘恩叛逆非自今日始 前生即為如是 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於迦師國之某村婆羅門家受生 及長為一家主

某時 於迦師國之大道邊有一人不能進入之深井 過路之人 對動物慈念 以長繩釣瓶汲水 盛滿桶中 以為動物飲料

深井周圍有大森林 其中住有多數猿猴 然此道路 二三年間 人不通行 動物等不能獲得飲料

有一猿猴苦渴 為搜求飲物 形態狼狽 接近井邊

 

菩薩因事過此道路 汲水飲用 並洗手足 為猿所見

菩薩知猿苦渴 汲水注入桶中與猿 菩薩旅途勞頓 臥於樹下休息

猿飲水畢 坐於近所 以獰面恐嚇菩薩 菩薩見此行為 叱猿曰:

咄此畜生 予因汝疲渴 與汝飲水 今反對予獰面恐嚇 實甚可惡 垂慈與汝 亦竟何益

於是唱第一之偈:

 

汝為暑渴苦 與汝多量水

飲畢發惡聲 不交惡為善

 

叛逆者猿猴聞此言曰:汝思如此為濟事耶?我將於汝頭上落糞

於是猿唱第二之偈:

 

猿守德義者 何處君聞見

今向汝著糞 此為吾常習

 

菩薩聞語 起立欲行 猿於剎那之間 躍至樹上 坐於樹稍 如物懸落 著糞彼頭 一面狂叫入森林中

菩薩亦洗身而去

 

<결분結分>

佛云:汝等比丘!提婆達多 不只今日 前生即不知我之德行

佛說此法語後 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是提婆達多 婆羅門即是我

 

175 일륜공양본생담日輪供養本生譚(菩薩=仙人之師主)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詐偽比丘所作之談話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城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於迦尸國婆羅門之家受生

及長 於得叉尸羅之都城 修習一切之學術 遂得出家為仙人之願

修行神通與定力 有多數從者 為一團體之教導者 住於雪山

彼因長住 需鹽與酢 為求入手 於山麓某村近處 結一草庵住居

爾時一貪慾之猿 於仙人大眾購物外出 來至隱遁之所 破壞庵中之物 揚棄瓶中之水 割裂抒水之瓢 入聖火室中大便

 

道士等於雨季過後 皆曰:今雪山中有無數華果 快樂之時 應返山中 於是紛向村民乞暇

村人曰:尊者!明日我等將攜食物 來至庵中 以享用以後 再行起程 次日村人攜軟硬諸食 來至庵所

貪慾之猿見而自思:我以詭計 騙此諸人 使彼等向我供獻食物

於是彼為苦行 示人以有德者狀 於諸道士相近之處 禮拜太陽 村人互語云:住近有德者之物 亦自具備其德

於是唱第一之偈:

 

一切生類中 德高心定者

不見此卑猿 奉仕太陽神

 

於是就猿之德 人人互語 菩薩見之告曰:汝等不知猿之貪慾性行 為無理之讚歎

於是唱第二之偈:

 

汝等不知猿性格 惟因不知妄讚歎

彼以糞尿污聖火 打破水瓶瓢兩瓣

 

人人得知猿之詐偽 各執石棒向彼打擲 食物與仙人之羣 仙人等入雪山不廢禪定 成為得生梵天之身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猿是今之詐偽比丘 仙人之羣是佛之侍眾 此羣之師即是我

 

176 일악완두본생담一握豌豆本生譚(菩薩=大臣)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拘薩羅國王所之談話

某時正值雨季 拘薩羅王邊境之民叛亂 所在軍隊二次三次征剿 不能平復 向王傳書

雨季時惡 王出都城 於祇園附近紮營自思:予出非時 洞窟窪地積水 道路難行

予至佛所 佛必問予行程 予告其故 佛對未來示憫 且就現在垂慈 如進軍對予不利 佛必言時不宜 若為有利

佛必默然不語 於是王入祇園禮佛 坐於一面

 

佛問曰:雨季之初 欲往何處?

王曰:予為鎮壓邊境出發 途經佛舍 前來禮佛 以表敬意

佛云:大王前生 當率軍出發之時 聽聞賢人之說 停止非時之出陣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為王之大臣 就俗事 聖事 萬事為王之顧問之職

某時 王之邊境民叛亂 邊境軍隊 向王傳書 王於雨季出師 紮營於遊園地區 菩薩侍於王之左右

此一剎那 軍中為飼軍馬 運來薰煮豌豆 投入桶中 遊園住有一猿

由樹上躍下 抓取豌豆 納入口中 然後雙捧握一捧 坐於樹上嚼食

在食豆中間 有豌豆一粒由手中落於地上 於是猿將口中及兩手所捧之豌豆 悉數拋棄

落地搜尋失去之一粒豌豆而不獲 於是再躍至樹上 如人訴訟失敗損失千金之歎 苦臉蹙眉 坐於樹上

王見猿之狀 以問菩薩:君觀此猿 何以如此?

菩薩曰:大王!不求於多 只知求少 無智愚者 常為如是

於是菩薩說第一之偈:

 

愚猿樹之王 大王!彼不備智慧

不顧手握豆 落地尋一粒

 

菩薩唱此偈已 再近向王唱第二之偈:

 

大王!我等亦如是 過為貪慾者

因小而失大 如猿與豌豆

 

王聞菩薩之勸說 遂返回波羅奈之都 叛賊等風聞:王親破賊 由都中出發 於是紛紛由國境逃去

 

<결분結分>

當時賊眾聞拘薩羅王出陣 亦均紛紛逃去

王聞佛之法語 由座起立 為最敬禮 入王舍城而去

佛述此法語後 即作本生今昔之結語:汝時之王是阿難 賢者大臣即是我

 

177 진두가수본생담鎮頭迦樹本生譚(菩薩=猿之王)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般若波羅蜜所作之談話

如佛在大菩提普行沙門本生故事(第528)及隧道本生故事(第546)中 對聞他人讚歎佛本身之智慧

佛云:汝等比丘!如來具備智慧 非自今日始 於前生即具備智慧 有臨機應變之策 於是佛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由猿胎生 有八萬家臣猿眾 住居於雪山地方

接近國境 有一小村 時有人住 時無人居

其村中央生一枝葉繁茂 果實如蜜之一棵鎮頭迦樹 當人不住時 猿來採食果實

某果實生時 此村住人 以竹葦環繞 並於村之入口 加以警護 樹因果實量重 其枝下垂

猿彼此間自思:我等以前 均於此村 食鎮頭迦果 今此樹是否生果 村中是否住人?

猿等如是思惟 派遣一猿 前往探視 此猿見果實已生 村中住有多人 急歸報告

猿等聞樹已生果 急思食此鎮頭迦甜蜜之果實 精神振奮 向王報告

猿王問曰:村中住人否?

眾猿曰:人眾甚多

猿王曰:不可前往 人甚狡猾

眾猿曰:大王!我等可乘人熟睡之時 於午夜往食

多數猿眾堅持欲往 猿王承諾由雪山下 於近村之所 待人上牀 臥於大岩石上

午夜中刻 人已睡熟 眾猿上樹 採食果實 爾時一男 內事外出 至村中央 驀見諸猿 急告人知

村人羣起 攜弓帶箭 手執武器及棍棒石頭 將大樹包圍 直待天明 捕捉眾猿

八萬眾猿 籠罩於死亡恐怖之下 皆謂: 我等除求王相助之外 別無他法

於是行至猿王之前唱第一之偈:

 

眾手持弓箙 利劍與棍棒

四方圍我等 如何可脫難

 

猿王聞眾猿之語 慰之曰:汝等勿恐 人事多變 今當午夜 畜勢待發 我等設法擾亂彼等 使起事端

於是猿王唱第二之偈:

 

彼等事務多 使之生事端

樹實任我取 鎮頭迦之果

 

大士菩薩安慰眾猿 實則眾猿不得安慰 勢將心膽俱裂而死 大士命令集合眾猿 其中獨少大士之甥賽那迦一猿

眾曰:賽那迦未曾參加

大士云:縱然賽那迦未至 汝等亦勿憂心 今彼與汝等幸福 亦未可知

賽那迦於猿羣出發之時正寢 醒來不見一猿 彼即隨後追蹤而來

見人羣聚集村中 彼知羣猿危險 於是彼行近至一焚火而睡老婆之處

彼如村童 手執火把 行至田中 立於上風之處 放火焚村

村人見村中火起 便皆捨棄眾猿 救火而去

眾猿當得逃逸 各各為賽那迦手執一果而逃歸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甥賽那是迦釋摩男 眾猿是佛之侍眾 猿王即是我

 

178 구본생담龜本生譚(菩薩=瓶製造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免蛇風病事所作之談話

於舍衛城某良家患蛇風病 父母謂其子曰:汝已不能留於此家 可破壁掘洞逃往他處 以救汝命

爾後歸來 此處埋有一大寶庫 汝可掘出 恢復家財 樂享餘生

其子聽從親命 破壁逃出 治癒己病歸來 挖掘寶庫 營俗生活

某日 彼持酥油布帛 往祇園精舍 禮佛著席就坐

佛與彼親切交談 佛問曰:聞汝家患蛇風病 汝如何逃出?彼語事之緣由

佛云:信士!前生災難生時 對己住處 起愛著心 外出者 共喪其命 不起愛著 向外逃者 共命時救

佛應其請 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受生於某村造瓶者之家 營瓶之製造業以養妻子

爾時波羅奈大河與一連綿不斷之大自然湖水相接 湖水多時與河併而為一 水乏之時 與河分開

魚龜深知今年雨降多寡 住於湖中之魚龜 知今年降雨量少 於河湖連接之際 則出湖而入河

然有一龜自思:此予生所育所與父母生活之所 予不能棄此所他去 彼不入河

至盛暑之時 湖水乾涸 龜於菩薩取粘土處 掘穴居住 菩薩思取粘土 於彼處以鋤挖掘地面 傷及龜甲 裂如粘土之塊

落於地面 龜痛難忍 歎曰:我對自己住處 不能捨棄 以致成為破滅之身

於是唱以下之二偈:

 

我之誕生地 我之養育地

我住於泥土 泥土害我身

陶師製瓶者 告汝聽我言

 

村森安樂處 智者誕生地

行可得活所 亡身慕故鄉

 

彼如是語菩薩後死去 菩薩手執彼身 盡集村民而誡之曰:請觀此龜 他之魚龜去大河時 此龜對其住處 不斷愛著之心

不與彼等同行 彼臥入予取粘土之場所 予於彼處取粘土時 誤以大鋤破其甲殼 如粘土之塊 落於地上

彼思己之作業 遺二首之偈 悲歎而死 彼對己之住處 起愛著心 以致慘死 諸君不可如此龜行

自今以往 舉凡予之見者 聞者嗅者 味者觸者 予之子女 家僕金銀 不可思起愛慾 為享樂而執著

任何生類 皆為獨身流轉三界 菩薩以佛之威德 對大眾授以教訓

此一教訓 擴及此一世界 延續七千年間 大眾守菩薩之教訓 為慈善等善業 遂行生於天界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理竟 良家之子 得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龜是阿難 造瓶者即是我

 

179 정법파라문본생담正法婆羅門本生譚(菩薩=旃陀羅)

<서분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二十一種之不法所作之談話 

某時有多數比丘眾 行醫業 作使役 為運搬 任脚夫 互相交換 施捨食物等等 依二十一種之不法以謀生計

此事在娑祇多婆羅門本生譚(第237)中將再說明

佛知彼等營此等生計 佛曰:今多數比丘眾營不法生計 彼等營此等生計 不免為夜叉餓鬼 

生為擔負重荷之牛 死將受生於地獄 為彼等之利益與安樂 應自有明瞭法語意義之必要

於是集合比丘團體 佛云:汝等比丘!不可依二十一種不法手段得生活之資料

依不法而得施食 可喻為吞赤熱銅丸訶羅訶羅毒藥者;為不法之生計 為佛 辟支佛 聲聞之所咎卑;

依不法得施食而食者 無欣笑與歡喜;如此所得之施食 於我教說 等同旃陀羅族之殘食

而食此食者 對奉正法弟子而言 乃為食旃陀羅族之殘食者 於是為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由旃陀羅胎生 長大之後 因事攜糧米飯器而上路

爾時波羅奈城有名為正法之一青年婆羅門 為北方婆羅門大家所生 彼亦因事未帶米與飯器而上路

 

彼等二人於大道相遇於一處 青年問菩薩曰:君為何生?

菩薩告曰:我為旃陀羅之生

菩薩問:君為何生?

青年曰:我為北方婆羅門之生 彼此一同結伴而行 於是二人一同上路

菩薩於朝食時刻 坐於有水舒適之良好場所 洗雙手開飯器向青年曰:君請用飯

青年曰:汝旃陀羅 我不食汝飯

菩薩云:唯然 甚善 於是使飯器之飯 不受污損 僅以自己所需者 包入他葉 緊縛飯器 置於己側 食後飲水

兼洗手足 攜帶米與殘飯曰:青年施主請上路 二人一同前行 終日行至黃昏 二人於有水舒適場所沐浴

 

菩薩坐於舒適場所 開啟飯器 對青年無語而自食

青年終日行路既疲且飢 彼立地眺望 思欲得食 菩薩默然無語自食

青年自思:此旃陀羅對我無語而食 飯將食盡 飢火攻心 我將取此飯團 棄其沾污之部分 食其殘食 於是終取殘飯食之

彼於食際自思:我為與我姓氏族國不相應之事 我食旃陀羅等之殘飯

青年心起非常悔恨之情 心中熱血沸騰 一時血飯相混由口中噴出 悲哀之情叢起:實由微不足道之事 我為此不當之行

一面悲泣 一面唱第一之偈:

 

些許之殘物 不止與我食

我生婆羅門 食此皆噴出

 

青年悲嘆自思:我為此不當之事 如何生於世間?入於森林 人不見處 孤獨之身而死去

 

<결분結分>

佛說此過去之事後曰:汝等比丘!正法青年婆羅門 食旃陀羅之殘飯 為食不當之食物 歡笑不起;

今依佛法出家 營不法生計 以為生活之理由 將不起歡笑 於是現等覺者[佛]唱第二之偈:

 

如是棄正法 生活依非法

恰如婆羅門 得食亦不歡

 

佛為此法語後 說明四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 多數之比丘眾得預流果——於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結語:

爾時之我即是旃陀羅子

 

180 난시본생담難施本生譚(菩薩=青年婆羅門)

<서문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 對團體之施與所作之談話

舍衛城中有同僚二人 皆為豪族出身之青年 此二人集合同志 準備資具 招待以佛為上首諸比丘眾

七日之間 為盛大之施與 於第七日 將一切資具 悉皆寄附施與

彼二人中 年長者前往禮佛 坐於一方曰:世尊!為施與者 雖有多施與少施 得大果報 總為相同

而後獻出所有寄附之食物 佛云:汝信士等 與施物以佛為上首之團體 如是施與 實為非常之善業

昔日賢人施與施物 有如是之寄附 佛應青年之請 說過去之因緣

 

<주분主分>

昔日波羅奈之都梵與王治國時 菩薩生於迦尸國婆羅門之家 及長往得叉尸羅

修習一切之學藝 捨在家生活 而出家為仙人 成為團體之師 長住雪山地方

為得鹽酢 巡迴地方 到波羅奈之都 止於國王之御苑

翌日向市門近村行乞 村人與以食物 又翌日巡迴波羅奈之都 市中諸人歡迎

與以食物 又集合同志 準備大量施物 施與仙人團體

施與完畢 其中年長者如前對佛所云 如前之方法施與施物

菩薩對眾曰:諸友者!有信仰之處 無些少施與者

菩薩述感謝之意唱第一之偈:

 

施與非容易 業之最難者

愚惡人不行 賢善見習難

 

愚惡與賢善 死赴不同處

惡人赴地獄 善人終天界

 

如是菩薩表謝意 度雨季四個月之生活

雨季過後 菩薩進入雪山 修行禪定不怠 得生於梵天界中

 

<결분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 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仙人之羣是佛之侍眾 仙人之師即是我